把卷对古人,常愧若不及。
矧实不及者,益觉瞠乎立。
东坡仙中人,禅悦聊自适。
糟粕为经济,匡陆应避席。
窜谪炎瘴乡,山水娱朝夕。
佳句出贫饿,道义足困厄。
虽多放浪言,要不离忠赤。
瑚琏而江湖,千秋同慨惜。
古今或同然,思之惴然惕。
把卷对古人,常愧若不及。
矧实不及者,益觉瞠乎立。
东坡仙中人,禅悦聊自适。
糟粕为经济,匡陆应避席。
窜谪炎瘴乡,山水娱朝夕。
佳句出贫饿,道义足困厄。
虽多放浪言,要不离忠赤。
瑚琏而江湖,千秋同慨惜。
古今或同然,思之惴然惕。
此诗《读东坡集》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通过阅读苏轼(东坡)的诗集,表达了对这位宋代文学大家的深刻敬仰与感慨。
首句“把卷对古人”描绘了诗人捧书阅读的情景,仿佛与古人对话。接着“常愧若不及”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未能达到苏轼成就的自谦之情。“矧实不及者,益觉瞠乎立”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差距带来的羞愧感。
“东坡仙中人,禅悦聊自适”赞美苏轼不仅才华横溢,还拥有超脱世俗的禅悦心境。接下来“糟粕为经济,匡陆应避席”则以夸张的手法形容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连高官都愿意退避三舍。
“窜谪炎瘴乡,山水娱朝夕”描述了苏轼被贬谪到炎热潮湿之地,却依然能从自然美景中找到乐趣。这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佳句出贫饿,道义足困厄”赞扬苏轼即使在贫困饥饿中也能创作出佳作,坚守道义。
“虽多放浪言,要不离忠赤”指出苏轼虽然言语放达,但其内心始终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瑚琏而江湖,千秋同慨惜”将苏轼比作珍贵的玉器,即便身处江湖,其价值永存,表达了对苏轼的深切怀念。
最后,“古今或同然,思之惴然惕”总结道,无论古今,人们都会对苏轼的才华和精神产生共鸣,读其作品时心中会感到既激动又警醒。
整首诗通过对苏轼生平和作品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这位伟大文人的崇高敬意和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未能达到同样高度的自省与感慨。
风吹吹台树,树叶高下飞。
嗟哉两游子,远适不念归。
马蹇负橐行,鞭断持竹枝。
徬徨吹台下,据地擢素髭。
借问客游子,飘飖欲何之。
乃云适西北,又不入帝畿。
闻有燕赵士,尚义如渴饥。
虽则如渴饥,昔是而今非。
高冈多蒺藜,下室多伊威。
黄河问清水,升斗不可希。
风吹吹台树,树叶落不远。
嗟尔两游子,远行莫如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