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门道,高下不同茔,一种生春草。
- 鉴赏
这首诗《答歌》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诗人陈恭尹所作,通过描绘墓地景象,表达了对生死、自然与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
“墓门道,高下不同茔”,开篇以墓地为背景,描绘了墓门道路的起伏不平,以及墓地的高低错落,暗示了生命的起落和死亡的必然性。这里的“茔”指的是墓地,通过“高下不同”描绘出墓地的地理特征,也隐喻了人生境遇的差异。
“一种生春草”,接着笔锋一转,将视角转向了墓地中的春草。春草虽小,却在墓地中顽强生长,展现出生命力的旺盛。这里以春草象征生命,无论生者还是死者,都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痕迹,体现了生命的延续性和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整首诗通过对比墓地的静寂与春草的生机,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它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死问题的独特见解和人文关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淳熙戊戌七月二十九日与子晦纯叟伯休同发屏山西登云谷越夕乃至而季通德功亦自山北来会赋诗记事以云卧衣裳冷分韵赋诗得冷字
端筴得幽贞,考槃寄兹岭。
未成长往计,抱恨中耿耿。
秋风吹庭树,遥夜枕席冷。
感彼岁序移,慨此心事永。
明晨发孤兴,趣驾向绝境。
跻攀力虽倦,想象意逾骋。
云山一以眺,俯仰疑倒景。
检校石田收,眷恋茅屋静。
淹留复未遂,外物愧张邴。
珍重同来人,妙语各清整。
击节三叹馀,超然得深省。
秋日同廖子晦刘淳叟方伯休刘彦集登天湖下饮泉石轩以山水含清晖分韵赋诗得清字
閒居寡俦侣,掩关抱孤清。
良友倏来止,旷然舒我情。
矧此凉秋初,暑退裳衣轻。
相与一携手,东山眇遐征。
前穿林岭幽,俯瞰川原平。
降集崖寺古,徘徊浊醪倾。
长吟伐木篇,潜鳞亦相惊。
愿结沮溺耦,穷年此岩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