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渴思玉山泉,濯足盘陀一爽然。
寒漱石根鸣决决,光摇云影静娟娟。
诸贤好作山阴会,老子仍工水底眠。
汲得一瓢城里去,霈为甘雨洒炎烟。
三年渴思玉山泉,濯足盘陀一爽然。
寒漱石根鸣决决,光摇云影静娟娟。
诸贤好作山阴会,老子仍工水底眠。
汲得一瓢城里去,霈为甘雨洒炎烟。
此诗描绘了诗人对玉山泉水的渴望与向往,以及在游览西山时的愉悦心情。首句“三年渴思玉山泉”,表达了诗人对玉山泉水的长久思念,仿佛已经三年未曾品尝。接着,“濯足盘陀一爽然”则展现了诗人终于如愿以偿,洗足于山间巨石上,身心得到了极大的舒畅。
“寒漱石根鸣决决,光摇云影静娟娟”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将泉水从石缝中潺潺流出的声音比作“决决”,形象地表现了泉水的清澈与灵动;同时,泉水映照着云影,光线在水面轻柔地摇曳,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娟秀的美。
“诸贤好作山阴会,老子仍工水底眠”则流露出诗人与古人共游山水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愿意像古代文人那样,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安息。
最后,“汲得一瓢城里去,霈为甘雨洒炎烟”表达了诗人将山中的清泉带回家乡,希望它能如同甘霖般滋润大地,消除炎热与尘埃,寓意着将自然的美好与清凉带入世俗生活,带来福祉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追求。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蹄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
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离离短幅开平远,漠漠疏林寄秋晚。
恰似江南送客时,中流回头望云巘。
伊川佚老鬓如霜,卧看秋山思洛阳。
为君纸尾作行草,炯如嵩洛浮秋光。
我从公游如一日,不觉青山映黄发。
为画龙门八节滩,待向伊川买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