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昏昏云务生,怒雷挟雨走江声。
风翻山木动鳞甲,身在苍龙背上行。
龙洞昏昏云务生,怒雷挟雨走江声。
风翻山木动鳞甲,身在苍龙背上行。
这首诗描绘了龙洞内昏暗的云雾与雷雨交加的壮丽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
首句“龙洞昏昏云务生”,以“龙洞”为背景,点明地点,通过“昏昏”二字渲染出一种朦胧、神秘的氛围,而“云务生”则暗示云雾在洞内不断生成,为后续的风雨场景埋下伏笔。
次句“怒雷挟雨走江声”,紧承上句,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通过“怒雷”与“挟雨”的动态描写,以及“走江声”的拟人化处理,生动地展现了雷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激烈场面,同时又通过“走”字赋予江水以生命,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第三句“风翻山木动鳞甲”,进一步深化了风雨中的自然景观。通过“风翻”与“山木动”的动态对比,形象地描绘了狂风呼啸、山林摇曳的景象,而“动鳞甲”则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山木的摇摆比作鳞片的起伏,既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最后一句“身在苍龙背上行”,以“苍龙”为喻,将诗人置身于风雨之中,仿佛自己正位于一条巨龙的背上,随波逐流,体验着大自然的力量与威严。这一句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时的敬畏之情和自我融入自然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龙洞、雷雨、山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清末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壮美而又神秘的自然氛围。
问讯柳溪,溪上柳容,胡为带埃。
叹阳春陡变,孰为披拂,赏音难遇,谁与徘徊。
好在湖山,吾容不辱,寄径垂条岂偶哉。
休摇荡,且深根宁极,免俗人猜。何妨傍竹依梅。
待青眼春回一笑开。
尽攀丝弄叶,效颦施黛,笼鞯拂帽,藉荫传杯。
未碍飞绵,一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
天难问,便陶门汉苑,一任安排。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
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
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
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人散后。
落花流水仍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池上木芙蓉,晓寒摧折之。
绿叶未尽彫,红芳已先萎。
空得拒霜名,憔悴不自持。
人生亦如此,荣盛须及时。
少壮不久留,老疾仍相随。
腾腾当任运,惨惨徒自悲。
万古同有尽,华颠无再缁。
及今幸强健,不乐将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