蹑屩褰裳列炬从,投身捷下最高峰。
壶中地欲穷千尺,杖底天犹隔九重。
跂足青泥扪虎兕,荡胸苍乳攫虬龙。
梯仙是处吾家在,莫遣流泉世上逢。
蹑屩褰裳列炬从,投身捷下最高峰。
壶中地欲穷千尺,杖底天犹隔九重。
跂足青泥扪虎兕,荡胸苍乳攫虬龙。
梯仙是处吾家在,莫遣流泉世上逢。
此诗描绘了冬季与友人一同游览灵洞山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登山过程中的种种景象和感受。
“蹑屩褰裳列炬从”,开篇即描绘了登山时的场景,穿着草鞋,提起衣裳,手持火把,一行人缓缓上行。这句诗生动地展现了登山者的形象,以及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尊重。
“投身捷下最高峰”,接着描述了登山者们勇往直前,最终抵达了山峰之巅。这里的“捷下”不仅指速度上的迅速,更体现了登山者们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壶中地欲穷千尺,杖底天犹隔九重”,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山洞的深邃与神秘。仿佛在壶中探索千尺之地,杖底却还隔着九重天,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令人向往的氛围。
“跂足青泥扪虎兕,荡胸苍乳攫虬龙”,进一步描绘了山洞内的景象。诗人通过“虎兕”、“虬龙”等意象,赋予了山洞生命与活力,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
“梯仙是处吾家在,莫遣流泉世上逢”,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珍惜与向往。他希望这些仙境般的景色能够永远保持原貌,不被世俗所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敬畏与保护之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登山探险的乐趣与挑战,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珍视之情。
十年不出户,世事皆刬锄。
时无车马游,焚香坐读书。
有堂曰粹隐,惟见安且舒。
心远迹非远,岁月速轮舆。
寓目暂为实,过者即为虚。
譬若开是室,终日于此居。
欲问昨日事,已觉今日疏。
明朝却视今,复与前何如。
聊悟此中乐,犹观濠上鱼。
梧桐叶未老,露滴玉井床。
秋虫如里胥,促织何苦忙。
苒苒机上丝,入夜为鼠伤。
织妇中夕起,投梭重徊徨。
那闻草根声,膏入然肝肠。
天子固明圣,措意如陶唐。
下民唯力穑,不见田畴荒。
岂知裒敛人,督责务健强。
所以机中女,心斗日月光。
年年租税在,聒耳信已常。
哀哉四海人,无不由此戕。
吴侯当厅时,静坐爱初凉。
方将同佳人,欢乐举杯觞。
繁鸣杂螇螰,感怆情不皇。
况蒙朝家恩,兄弟登俊良。
意虑宜恤物,以慰众所望。
今者秋虫篇,不异七月章。
四叶及王游,共家原坂岭。
岁摘建溪春,争先取晴景。
大窠有壮液,所发必奇颖。
一朝团焙成,价与黄金逞。
吕侯得乡人,分赠我已幸。
其赠几何多,六色十五饼。
每饼包青蒻,红签缠素苘。
屑之云雪轻,啜已神魄惺。
会待嘉客来,侑谈当昼永。
玉盘叠捧溪女归,鱼鳞作室待水婓。
竹间山鬼入夜啼,古庙久闭谁启扉。
屈原憔悴江之圻,芙蓉木兰托兴微。
贾谊未召绛灌挤,香草嘉禾徒菲菲。
曾无半辞助诃讥,国风幸赖相因依。
不出只愁感,出游将自宽。
贵贱依俦匹,心复殊不欢。
渐老情易厌,欲之意先阑。
却还见儿女,不语鼻辛酸。
去年与母出,学母施朱丹。
今母归下泉,垢面衣少完。
念尔各尚幼,藏泪不忍看。
推灯向壁卧,肺腑百忧攒。
石苍苍,连峭峰,大山嵯峨云雾中。
老松瘦树无笔踪,巧夺造化何能穷。
古绢脆裂再黏续,气象一似高高嵩。
上有荆浩字,特归翰林公。
愿换廷圭一丸墨,谁言卖钱须青铜。
范宽到老学未足,李成但得平远工。
黄金白璧未为贵,丈人师臣无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