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穷今古掩书堂,二顷湖田一半荒。
荆树有花兄弟乐,橘林无实子孙忙。
龙归晓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自香。
向夜欲归心万里,故园松月更苍苍。
坐穷今古掩书堂,二顷湖田一半荒。
荆树有花兄弟乐,橘林无实子孙忙。
龙归晓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自香。
向夜欲归心万里,故园松月更苍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人的生活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和内心的情感体验。开篇“坐穷今古掩书堂”,设定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凄凉的环境,其中“穷”字不仅指物质上的贫困,也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与淡泊。紧接着,“二顷湖田一半荒”,则描绘出一片半耕半读的田园生活,反映了隐逸者对待人生态度的选择。
“荆树有花兄弟乐,橘林无实子孙忙”两句,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象,更蕴含着诗人的哲思。荆树开花虽不华丽,却能给人带来简单的快乐;而橘林虽无果实,但后代的繁衍也是家族延续的希望。这里体现了对生命价值和家庭责任的思考。
“龙归晓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自香”两句,则是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写。龙归洞的云雾在清晨仍然濡湿,而麝(一种香气浓郁的动物)经过春日的山野,让草木散发出自然的芬芳。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欣赏,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向夜欲归心万里,故园松月更苍苍”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家乡的思念。在夜色降临之际,心中萌生归家的渴望,而那遥远家园中的松树在明亮的月光下显得更加苍老和深邃。这里流露出一种对故土的深情,以及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细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同时也抒发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吾闻君子,蹈常履素。晦明风雨,不改其度。
平生丘壑,散发箕裾。坠车天全,颠沛何惧。
腰适忘带,足适忘屦。不知有我,帽复奚数。
流水莫系,浮云暂寓。飘然随风,非去非取。
我冠明月,佩服宝璐。不缨而结,不簪而附。
歌诗宁择,请饮《相鼠》。罚此陋人,俾出童羖。
斯人何似似春雨,歌舞农夫怨行路。
君看永叔与元之,坎轲一生遭口语。
两翁当年鬓未丝,玉堂挥翰手如飞。
教得滁人解吟咏,至今里巷嘲轻肥。
君家联翩尽卿相,独来坐啸溪山上。
笑捐浮利一鸡肋,多取清名几熊掌。
丈夫自重贵难售,两翁今与青山久。
后来太守更风流,要伴前人作诗瘦。
我倦承明苦求出,到处遗踪寻六一。
凭君试与问琅邪,许我来游莫难色。
雪底寻梅,冰痕观水,晚来天气尤寒。
渐闻歌笑,轻暖发春妍。
赏尽十洲新景,依稀见、三岛风烟。
判深夜,一年月色,只是这般圆。熙然。
千里地,何妨载酒,频上湖船。
况坐中高客,不日朝天。
须信人间好处,没个事、胜得尊前。
东风近,侵寻桃李,别做醉夤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