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里金波暗复明,风前银烛灭还生。
升沉不定徒增感,倚伏无端更怆情。
万马拥来江上响,双龙飞入斗边横。
独怜深夜犹枯坐,侧耳楼钟报五更。
雨里金波暗复明,风前银烛灭还生。
升沉不定徒增感,倚伏无端更怆情。
万马拥来江上响,双龙飞入斗边横。
独怜深夜犹枯坐,侧耳楼钟报五更。
这首《夜坐》由明末清初诗人何巩道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夜独自静坐的场景,以及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
首联“雨里金波暗复明,风前银烛灭还生”,以雨中金波的隐现和风前银烛的熄灭与复燃,象征着事物变化无常,暗示了人生的起伏不定。金波与银烛的意象,既具视觉美感,又富含哲理意味,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
颔联“升沉不定徒增感,倚伏无端更怆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体验。升与沉、倚与伏,都是自然界和人生中的常态,但面对这些变化,诗人感到徒增感慨,甚至心生悲凉。这里不仅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也流露出对命运难以把握的无奈。
颈联“万马拥来江上响,双龙飞入斗边横”,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万马奔腾,江水激荡,双龙翱翔于星斗之间。这一联不仅展现了宏大的自然景观,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激荡与追求。马的奔腾象征着力量与速度,龙的飞翔则寓意着理想与超越。
尾联“独怜深夜犹枯坐,侧耳楼钟报五更”,将诗人的形象定格在深夜的孤寂之中。独自一人,静坐至深夜,侧耳倾听楼上的钟声,宣告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这一联不仅描绘了诗人的孤独与等待,也暗示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感知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体而言,《夜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命运、时间等主题的深邃思考,以及在孤独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复杂情感。
昼长庭院深深,春柔一枕流霞醉。
蒙松欲醒,娇羞还困,锦屏围翠。
豆蔻初肥,樱桃微绽,玉阑同倚。
记华清浴起,渭流波暖,红涨腻、弃脂水。
燕子来时天气。尽韶风、与诗为地。
芳丛雨歇,露痕日酽,英英仙意。
莫恨无香,最怜有韵,天然情致。
待问春能几,五更犹是,拌今宵睡。
黄茅惨惨天欲雨,老乌查查路幽阻。
田家止予且勿行,前有南山白额虎。
一母三足其名彪,两子从之力俱武。
西邻昨暮樵不归,欲觅残骸无处所。
日未昏黑深掩关,毛发为竖心悲酸,客子岂知行路难。
打门声急谁氏子,束蕴乞火霜风寒。
劝渠且宿不敢住,袒而示我催租瘢。
呜呼李广不生周处死,负子渡河何日是。
高台翳榛棘,荷锸冈路开。
振衣陟云端,朗然豁秋怀。
言念半死树,类我晚节乖。
风雷劈半腹,叶落禽不栖。
幸不为薪槱,烧之化尘泥。
谓可材为琴,于调恐不谐。
醉抱作此感,暝色南北迷。
下山不可急,小僮扶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