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劫劳生未了痴,今朝不作梦中疑。
桃花自解传消息,不到春回那得知。
劫劫劳生未了痴,今朝不作梦中疑。
桃花自解传消息,不到春回那得知。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梦境的虚幻。诗人张穆在明末清初的背景下,通过“劫劫劳生未了痴”这一句,开篇即表达了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他将人生的追求与劳碌比作永无止境的痴心妄想,暗示了人在世间的种种努力往往难以达到真正的满足或解脱。
接着,“今朝不作梦中疑”一句,进一步深化了对梦境与现实关系的思考。诗人似乎在说,即便是在清醒的状态下,人们也常常对现实产生怀疑,如同在梦中一样,难以分辨真实与虚幻。这种对现实世界不确定性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本质的深刻洞察。
后两句“桃花自解传消息,不到春回那得知”,则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隐喻,进一步阐述了生命的循环与变化。桃花的开放与凋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只有当春天再次来临,桃花重新绽放时,人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轮回。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现象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只有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真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生、梦境、自然等元素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自我认知等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它既富有诗意的美感,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反思。
槛外不数丈,深窅藏丘壑。
璧月悬中天,玉露下丛薄。
尺水澄秋光,龟鱼共予乐。
所乐亦伊何,饮水良自觉。
恍若归故山,洒然谢羁络。
明发将何之,尘埃又如昨。
行也谁使之,有此一大错。
幸保寸心在,举头问碧落。
粟花时节雨脩脩,莫道如秋即是秋。
客路几千成大梦,年华一半落东流。
眼存将圣生前笔,心得骚人格外愁。
微物若教无所失,尘埃犹愿补嵩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