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游法济寺·其一》
《游法济寺·其一》全文
宋 / 李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俯槛微歌猛虎行,暮楼钟铁又铮铮。

好将石剑磨三伏,自有巴猿报五更。

种竹养茶家计薄,依山临水国风清。

张王左道曹刘战,秖此祇园不识兵。

(0)
注释
俯槛:倚着栏杆。
微歌:轻声歌唱。
猛虎行:古曲名,此处可能象征勇猛或壮志。
暮楼:傍晚的楼阁。
钟铁:形容钟声如铁般坚硬。
石剑:古代兵器,此处可能象征坚韧或决心。
三伏:夏季最热的三个月。
巴猿:指四川一带的猿猴,以其叫声报时。
种竹养茶:农耕生活,象征简朴。
家计薄:生活清贫。
国风清:国家风气淳朴。
张王左道:历史典故,可能指某种策略或方法。
曹刘战:指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之间的战争。
祇园:古地名,此处可能象征远离战乱的宁静之地。
不识兵:不知军事,隐含和平之意。
翻译
倚着栏杆轻声唱起《猛虎行》,暮色中钟声如铁般铿锵。
酷暑时分磨砺石剑,期待巴蜀猿猴报晓五更天。
家中种植竹子、养茶,生活简朴,山水环绕,国风淳朴。
历史上的张王之战与曹刘之争,祇园之地却不知兵戈之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法济寺的游历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生活状态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俯槛微歌猛虎行,暮楼钟铁又铮铮。" 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寺庙晚景,山间猛虎的吼声与寺中暮钟的鸣响交织,营造了一种幽深而神秘的氛围。

"好将石剑磨三伏,自有巴猿报五更。"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修身养性的追求,用“石剑”比喻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三伏”指的是夏季最热的时节,表明诗人的锲炼如一日甚于一日。“巴猿报五更”则是说夜深人静之时,有猿啼响起,更深了夜的寂静。

"种竹养茶家计薄,依山临水国风清。" 这两句诗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对自然美景的享受,“种竹养茶”表明诗人过着一种简单而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而“家计薄”则透露出诗人不以物质富裕为追求。“依山临水”则描绘了法济寺所处的自然环境,山清水秀,远离尘嚣。

"张王左道曹刘战,秖此祇园不识兵。"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战争的淡漠以及对和平生活的珍视。“张王左道曹刘战”是指古代名将们的战绩,而“秖此祇园不识兵”则意味着在这座寺庙中,诗人远离纷争,只愿沉浸于自然之美,不愿涉足战争之事。

整首诗通过对法济寺周遭环境和个人生活的情感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体悟。

作者介绍

李新
朝代:宋

宋仙井人,字元应。哲宗元祐五年进士。刘泾尝荐于苏轼。累官承议郎、南郑丞。元符末上书夺官,谪遂州。徽宗大观三年赦还。有《跨鳌集》。
猜你喜欢

驿鼓三首·其一

河灯驿鼓满天霜,小梦温黁乱客肠。

夜久罗帱梅弄影,春寒银铫药生香。

慈闱病减书频寄,稚子功闲日渐长。

欲取离愁暂抛却,奈君针线在衣裳。

(0)

春日田园杂兴

桑眼已开芳昼长,西畴东墅足相羊。

麦风初暖燕争垒,林雨忽晴蛙满塘。

野老新衣逢社喜,山妻椎髻为蚕忙。

纷纷游骑踏花去,谁识吾家旧草堂。

(0)

钱塘怀古

天定终南恃武功,不堪双泪湿东风。

百年南渡斜阳外,十里西湖片雨中。

燕子来时龙辇去,杨花飞彻凤楼空。

倚筇曾向高峰望,山掩江城雾气笼。

(0)

墨菊

彭泽归来日,缁尘点素丝。

乌纱漉酒后,挂在菊花枝。

(0)

悼吴氏

犀心兔颖屡通津,未识嫦娥一面新。

兴尽故园梅已谢,情留别坞杏初春。

将身轻许志虽失,在耳不忘言可遵。

生死幽冥千古恨,临风披阅为伤情。

(0)

梅魂

梦觉罗浮迹已陈,至今想像事如新。

相思一夜窗前月,似见三生石上春。

的的孤芳冰气魄,疏疏冷蕊雪精神。

料应楚些难招至,欲倩花光为写真。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诗人
李因笃 程文海 高克恭 齐之鸾 魏源 欧阳詹 法式善 胡炳文 褚亮 薛道衡 宇文虚中 吴激 拾得 李日华 刘珝 程大昌 苏子卿 章炳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