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楔伊谁勒屿巅,四围乔木俯临泉。
既称夫子在川处,安藉释迦别教传。
责实循名又奚必,枕流漱石且云然。
从今横尾一拳石,来往何妨著寸田。
绰楔伊谁勒屿巅,四围乔木俯临泉。
既称夫子在川处,安藉释迦别教传。
责实循名又奚必,枕流漱石且云然。
从今横尾一拳石,来往何妨著寸田。
这首诗描绘了泉林行宫八景之一的“在川处”,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观与哲思的融合。首句“绰楔伊谁勒屿巅”以问句形式开篇,引人遐想,似乎在询问山巅之上的刻字由谁所为,营造了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氛围。接着,“四围乔木俯临泉”一句,通过“四围”和“俯临”两个词,生动地描绘出树木环绕、泉水清澈的景象,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既称夫子在川处,安藉释迦别教传”两句,将孔子“在川处”的典故与佛教故事相联系,表达了对智慧与真理追求的思考,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启示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联。接下来的“责实循名又奚必,枕流漱石且云然”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强调了实践与理论、自然与内心的统一,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真理的必要性。
最后,“从今横尾一拳石,来往何妨著寸田”两句,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态度,即即使是一块小小的石头,也能成为心灵的寄托,生活中的每一步都值得珍惜。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真谛的感悟。
执热卧北窗,淋漓汗流注。
蛟龙遁水府,谁起叩天户。
偶然终日风,振扰北山雾。
崩腾转相轧,变化不容睹。
雷声运车毂,雨点倾豆黍。
逡巡溜河汉,指顾才笑语。
破屋少乾床,茅苫固难禦。
出门泥没足,此厄比邻溥。
苟令终岁熟,敢有今日怒。
晚照上东轩,清风袭虚庑。
微生免荷锄,但喜脱烦暑。
农父更事多,缺塘已增土。
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
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
清溪百丈下无路,水满沙土如鱼鳞。
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构火青如燐。
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气飘乱为横云。
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
对案青山云气腾,天将隙地养无能。
窗扉迎署梅将溜,虚市无人冷欲冰。
寂默忘言惭社燕,毰毸困睡比春鹰。
深知大府容衰病,复值年来蚕麦登。
春寒未脱紫貂裘,灯火催人夜出游。
老厌歌钟空命酒,病嫌风露怯登楼。
拥袍坐睡曾无念,结客追欢久已休。
试问西邻传法老,此时情味似侬不。
养拙何所诣,白昼门常关。
剥啄有好怀,绕郭横秋山。
佛庐占山麓,清净非人间。
曳杖得晤语,幽寻为怡颜。
三峰耸而秀,群巘抱以环。
寺同乔木古,僧与白云閒。
一鸟不复鸣,流泉自潺湲。
山林足胜践,世路羊肠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