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十一月七日五首·其一》
《十一月七日五首·其一》全文
宋 / 张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寒更催欲尽,曙色转鸡吭。

鸣雁背晓斗,清笳吟宿霜。

空山岁华晚,故园归梦长。

晨起临清镜,悲嗟发已苍。

(0)
注释
寒更:寒冷的夜晚。
催:催促。
欲尽:即将结束。
曙色:黎明的光线。
转:转变。
鸡吭:鸡鸣声。
鸣雁:清晨的雁群。
背晓:背对着黎明。
斗:争斗。
清笳:清脆的胡笳。
吟宿霜:在寒霜中吹奏。
空山:寂静的山。
岁华:岁月。
晚:已晚。
故园:故乡。
归梦:归乡的梦。
晨起:早晨起身。
临:面对。
清镜:清澈的镜子。
悲嗟:悲伤叹息。
发已苍:头发已白。
翻译
寒冷的夜晚更声催促着接近尾声,曙光开始透过鸡鸣声显现。
清晨的大雁背对着拂晓争斗,清冷的胡笳在寒霜中响起。
寂静的山中,岁月已晚,思乡的梦境漫长。
早晨起来照着清澈的镜子,感叹头发已经斑白。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深秋景象和个人感慨的诗句。开篇“寒更催欲尽,曙色转鸡吭”两句,生动地勾勒出初冬凌晨的寒冷与日光渐渐出现的情景,其中“更”指夜晚分为五更,“鸡吭”则是黎明时分。诗人通过对时间流逝和自然界变化的描述,展现了秋末将尽的氛围。

接下来的“鸣雁背晓斗,清笳吟宿霜”两句,则是对早晨场景的进一步描写。雁(大雁)在黎明时分背对星辰(晓斗),发出鸣叫声,而“清笳吟宿霜”则形象地表达了空气中的寒冷和清新,仿佛能听到早晨微弱的音乐声。

诗人随后写道:“空山岁华晚,故园归梦长。”这里,“空山”指的是静谧而空旷的山林,而“岁华晚”则是指时光流逝,年华渐老。诗人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希望回到旧日家园的心情。

最后两句:“晨起临清镜,悲嗟发已苍。”在早晨面对明净的镜子,诗人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变白,这让他感到悲伤和感慨,因为这象征着时光的无情流逝和自己年岁的增长。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精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中秋末景象的深刻领悟,以及对个人生命流逝的感慨。

作者介绍
张耒

张耒
朝代:宋   字:文潜   号:柯山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生辰:1054—1114年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
猜你喜欢

赠相士陈林过金陵

疲于吏事老于兵,不特头方命亦屯。

成败固非予逆睹,穷通何用子前陈。

登朝不是鸢肩相,守塞尤惭燕颔人。

见说江东多福德,亟须洗眼望堂麟。

(0)

宿宜兴禅房

冬当月初后,天欲试霜时。

永夜绝人语,新寒听雁知。

壮心忧国在,老计入山宜。

莫作邯郸梦,萧萧鬓已丝。

(0)

和邓巽坡咏菊并见寄韵·其二

转蓬又是几三秋,客里常宜视鼎羞。

岭首舍梅无所有,衡阳断雁寄何由。

凄凉陈迹几年事,缱绻高情一夕留。

圣代断无车盖禁,诗筒毋惜到南州。

(0)

和周炳仲过踏洞滩

堪怜濆淖上舟难,争似山坳住舍安。

雷鼓喧呼人挽缆,风鬟笑语女盘滩。

倦凭秫酒生春思,愁怯衾裘禦夜寒。

多谢新诗慰牢落,灯前一笑病怀宽。

(0)

过衡阳晚宿

雨后春寒冽,山前夕照斜。

身犹寻垒燕,声杂宿林鸦。

过岭尚千里,隔村能几家。

毋嫌茅店恶,窗下有梅花。

(0)

次蒋志父韵

中原百战徯来苏,浸喜衣冠复旧区。

要得一行须老将,曾何千虑付狂夫。

山川感慨诗难尽,烟火萧条酒尚无。

若问西湖已芜没,望穷惟有几浮图。

(0)
诗词分类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诗人
郑畋 赵昀 梁潜 刘方平 李兆洛 冒襄 刘向 王渥 包节 吕思诚 张浚 冯溥 彭而述 顾野王 张若虚 米友仁 辛延年 程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