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须千钟,我岂个中人。
焦枯展馀沥,好我已十分。
元戎镇河朔,怜此贱与贫。
不羡彼瀛州,已有玉膏醇。
小槽滴真珠,沾饷无疏亲。
但有坐上客,谁问甑中尘。
岂学梁父吟,何时见阳春。
圣贤须千钟,我岂个中人。
焦枯展馀沥,好我已十分。
元戎镇河朔,怜此贱与贫。
不羡彼瀛州,已有玉膏醇。
小槽滴真珠,沾饷无疏亲。
但有坐上客,谁问甑中尘。
岂学梁父吟,何时见阳春。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许景衡所作,名为《和时可醇酎二首(其一)》。诗中以醇酒为喻,表达了对圣贤之道的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态度。
首句“圣贤须千钟,我岂个中人”,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并非圣贤之流,无法像他们那样需要大量的美酒来滋养精神。接着,“焦枯展馀沥,好我已十分”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在极度干渴之时,哪怕得到一点点水也能解渴的喜悦,这里将对醇酒的喜爱比作对圣贤之道的渴望。
“元戎镇河朔,怜此贱与贫”则通过描述一位将军对贫苦百姓的同情,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社会底层的关注与关怀。接下来的“不羡彼瀛州,已有玉膏醇”两句,诗人表明自己并不羡慕那些远离尘世、生活在仙境般的地方的人们,而是更欣赏眼前实实在在的美好,如同醇厚的美酒一般。
“小槽滴真珠,沾饷无疏亲”描绘了酿酒过程中的美好景象,仿佛每一滴酒都如同珍珠般珍贵,即使是送礼也绝不怠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珍视。最后,“但有坐上客,谁问甑中尘”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认为只要有客人来访,就不必担心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困难。
“岂学梁父吟,何时见阳春”则是诗人对自身生活态度的总结,他不愿像古代隐士那样吟唱悲凉的歌曲,而是期待着春天的到来,象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醇酒这一载体,表达了诗人对圣贤之道的追求、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人生哲思。
诗人赋物善言理,不似庭前格竹子。
当知多识即是学,废目任耳非为美。
我来蓬瀛大海东,探奇直欲穷苍穹。
周诹询度百不厌,肯教过眼烟云空。
采辑郡志二十卷,遗书掇拾行将遍。
犹惭臆断恐失真,订误考疑敢云倦。
贝多罗花诗已讹,琵琶形似终如何。
就中无实难伪托,佛经欲写空槎那。
因阅长庆忽顿悟,辛夷恍与木兰遇。
内白外紫状如莲,点点青杨虫食蠹。
昔人几度上芳舟,不识征帆逐远游。
今日模糊才认得,新翻乐府却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