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齐才让天居上,进步竿寻百尺头。
众皱峰如能变化,太空云与作沉浮。
岂缘乘兴三千仞,敬识凭高十二州。
继述何能蘉敢不,乾坤亭里久延留。
天齐才让天居上,进步竿寻百尺头。
众皱峰如能变化,太空云与作沉浮。
岂缘乘兴三千仞,敬识凭高十二州。
继述何能蘉敢不,乾坤亭里久延留。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开篇“天齐才让天居上”,以夸张的手法赞美泰山之高,仿佛它能与天空相匹敌。接着“进步竿寻百尺头”一句,通过攀登百尺竿的故事,形象地表现了登山的艰难与挑战。
“众皱峰如能变化,太空云与作沉浮”,这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山峰和云彩赋予生命,展现出大自然的动态美。山峰仿佛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形态,而云彩则在天空中自由飘荡,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岂缘乘兴三千仞,敬识凭高十二州”,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高度的敬畏之情。三千仞是古代对极高高度的夸张描述,而十二州则是对泰山广阔影响的象征。诗人不仅赞叹泰山的高度,更对其对周围环境的深远影响表示敬意。
最后,“继述何能蘉敢不,乾坤亭里久延留”,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先祖登泰山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自己愿意长久驻足于天地之间,感受自然之美。整首诗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