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见耒耜,于诗闻钱镈。
百工圣人为,此最功不薄。
欲收禾黍善,先去蒿莱恶。
愿同攲器悟,更使臣工作。
于易见耒耜,于诗闻钱镈。
百工圣人为,此最功不薄。
欲收禾黍善,先去蒿莱恶。
愿同攲器悟,更使臣工作。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诗人通过对比两位古代圣明之君——易见耒耜(古代农业工具)与钱镈(春秋时期的贤相,以教化百姓著称),强调了农业生产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以及统治者应当重视农业、关心百姓。
诗中的“于易见耒耜,于诗闻钱镈”两句,通过易和钱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不同特点,表达了对农业发展和文化教育的双重期待。易即夏禹(大禹),传说他教民耕作,发明耒耜,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象征;而钱镈则以善于教化百姓著称,代表了文教的重要性。
“百工圣人为,此最功不薄”两句强调了农业生产的艰辛和重要性。这里的“百工”指的是各种手艺和劳动,而“圣人”则是统治者或理想中的君主。在诗人的观念中,统治者应当重视这些为国家繁荣稳定打下基础的工作。
接下来的“欲收禾黍善,先去蒿莱恶”两句,则直接指出了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即在期待获得良好收成之前,必须首先清除田间的杂草(蒿莱),以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
最后,“愿同攲器悟,更使臣工作”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农业工具的重视。这里的“攲器”指的是农具,通过这些工具,诗人希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并且愿意让自己的臣民们也能认识到这些工作的重要性。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安石对于农业生产的理解和重视,也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以及推崇务实和教育的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