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锁黄昏,天涯太近红楼杳。含愁如捣。
没个人知道。脉脉关心,只怕兰香老。空帏悄。
支颐待晓。月在西厢了。
月锁黄昏,天涯太近红楼杳。含愁如捣。
没个人知道。脉脉关心,只怕兰香老。空帏悄。
支颐待晓。月在西厢了。
这首《点绛唇》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词人邹韬所作,描绘了一幅凄美动人的画面,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细腻的笔触。
“月锁黄昏”,开篇即以“锁”字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笼罩下的黄昏景象,仿佛时间被凝固,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天涯太近红楼杳”,看似矛盾的表述,却巧妙地将广阔无垠的天地与遥远的红楼联系起来,红楼在远方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这种距离感增加了诗中的情感张力。“含愁如捣”,进一步深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哀愁,如同捣衣声般绵延不绝,暗示着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没个人知道”,一句直白的表达,透露出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助,无人能理解其内心的苦楚。“脉脉关心,只怕兰香老”,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主人公对某人的深切关怀比作兰花的香气,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份情感会逐渐消散。“空帏悄”,描绘出主人公独自一人的情景,空荡的床帷更显其孤独。“支颐待晓”,主人公以手托腮,静静地等待天明的到来,这一细节表现了其内心的期待与无奈。“月在西厢了”,结尾处,月光洒在西厢,既是对开头月锁黄昏的呼应,也暗示着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某种变化或希望的萌芽。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下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既有对远方的思念,也有对未来的期盼,以及面对孤独与忧愁时的坚韧与坚持。
不似人手致,岂关地势偏。
孤光袅馀翠,独影舞多妍。
迸火烧闲地,红星堕青天。
忽惊物表物,嘉客为留连。
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
道险不在山,平地有摧辀。
河南又起兵,清浊俱锁流。
岂唯私客艰,拥滞官行舟。
况余隔晨昏,去家成阻修。
忽然两鬓雪,同是一日愁。
独寝夜难晓,起视星汉浮。
凉风荡天地,日夕声飕飗。
万物无少色,兆人皆老忧。
长策苟未立,丈夫诚可羞。
灵响复何事,剑鸣思戮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