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竹斋题事》
《竹斋题事》全文
宋 / 李觏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低斋结空野,小竹移孤林。

斋閒竹净好,日媚幽人心。

南方夏厌暑,独此留残阴。

戛雨挫促梦,穿风搜凉襟。

长茵展丽藓,乱歌奏欢禽。

侍奴裹村服,语客抛尘簪。

志高成利雠,思爽生诗淫。

值圣喜盈卷,感古悲入琴。

山迎稳履远,月劝澄杯深。

荣名虽未染,幸亦非堙沈。

(0)
翻译
我在简陋的书斋中,周围是空旷的田野,只有小竹林陪伴。
书斋宁静竹色清,阳光明媚,让人心境悠然。
南方夏天酷热难耐,唯有这里还留存着些许清凉。
雨声敲打竹叶,打断了美梦,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
长草上铺满了美丽的苔藓,鸟儿欢快地歌唱。
仆人穿着村里的服装,与客人交谈,连发簪都随意放置。
志向高洁的人常因之成为敌人的眼中钉,思绪开朗则催生出丰富的诗意。
遇到圣明的时代,心中满是欢喜,感慨历史,悲伤之情融入琴音。
山峦仿佛迎接我稳步前行,月光劝我举杯畅饮。
虽然名声尚未染上尘埃,但也不至于沉沦无闻。
注释
斋:书斋。
结:环绕。
空野:空旷的田野。
竹净好:竹子洁净美好。
幽人:心境悠闲的人。
厌暑:厌倦炎热。
残阴:残留的阴凉。
戛雨:雨声敲打。
搜凉襟:寻找凉意。
丽藓:美丽的苔藓。
乱歌:随意的歌声。
裹村服:穿着乡村服装。
尘簪:随意放置的发簪。
志高:志向高洁。
利雠:敌人的眼中钉。
圣喜盈卷:圣明时代带来的欢喜。
悲入琴:悲伤融入琴音。
稳履:稳步前行。
澄杯:清澈的酒杯。
未染:尚未染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竹林之中,诗人在低矮的居所内,移植着几竿孤独的小竹,营造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意境。斋间的竹子清新可喜,阳光透过竹叶洒落,照耀着幽静的人心,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诗中也描写了夏日炎热,但在这个小小的竹林里,却留下了一片凉爽的阴影。偶尔有细雨打湿梦境,让人穿梭于微风之中,寻觅着清凉的感觉。长长的茵草铺展开来,如同精美的地毯,而乱发的歌声伴随着欢快的鸟鸣。

诗人在侍女的陪伴下,身着简朴的乡村衣物,与过往的游子闲话,将尘世的烦恼抛诸脑后。心怀壮志的人,终将成就一番事业,而那清新的意境,也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使诗意盈卷,充满了对圣贤之人喜悦的赞美。

诗的最后,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怀念之情,那种悲凉之感,就如同琴声般深邃。山路稳重地展开,让人远行至幽远之处,而明月则提醒我们要饮酒到杯中尽底,即使名声未曾玷污,幸运的是,也不沉溺于世俗的喧嚣之中。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和艺术创造的境界。

作者介绍
李觏

李觏
朝代:宋   字:泰伯   号:盱江先生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生辰:1009—1059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郡厅宴集之明日乡先生复为置酒重述口号

去年此日宴琼林,雨露光华映古今。

称庆谬承宾礼重,徼荣弥觉主恩深。

少须天诏从容至,坐看宫花取次簪。

千载斯文寄来哲,可应外物累初心。

(0)

哭李无逸

青春未受二毛侵,谈笑俄闻变古今。

千日却醒徒有望,九原莫作遂何心。

平生欠荷刘伶锸,此夜谁弹子敬琴。

水乐亭西烟草碧,旧游回首重沾襟。

(0)

送李宪使赴燕南分题得乌飞曲

台中树,枝上乌无数。

当年元只为公来,今日从公却飞去。

赵北际,燕南垂。

道傍绿树多好枝,公之所憩乌所依。

公毋亟行乌勿飞,问公此去何时归。

上林春深树如织,公归但听乌消息。

(0)

题天童叠秀轩

名山标巨刹,楼阁在青冥。

别路通禅窟,当轩列翠屏。

暝禽多雪色,偃树尽龙形。

负土新成塔,非才愧勒铭。

(0)

陆氏水轩分韵得扬字

高会轩楹敞,清秋笑语凉。

行云随度曲,野水映飞觞。

坐挹才华盛,衰惭鬓发苍。

新诗穿窈眇,何力共游扬。

(0)

壬申春余月下浣夜梦

使君少负九州名,开府天津近帝城。

六博似知忧国意,一轮红日掌中擎。

(0)
诗词分类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诗人
许炯 金兆燕 李符 耿湋 释善珍 陈岩 陆震 瞿士雅 李延兴 石孝友 多隆阿 王吉昌 周麟之 释崇岳 周馨桂 朱晞颜 杨旦 陈起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