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识山中别有春,梅花为梦草为茵。
更馀布袋残书卷,不恨身贫恨道贫。
谁识山中别有春,梅花为梦草为茵。
更馀布袋残书卷,不恨身贫恨道贫。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独享春日之美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
首句“谁识山中别有春”,以疑问的语气引出主题,暗示山中别有一番春意,不同于外界的繁华或冷漠,强调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知。接着,“梅花为梦草为茵”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梅花比作梦境,将草地比作垫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山中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沉醉和向往。
“更馀布袋残书卷”这一句,通过描述随身携带的布袋和残破的书卷,展现了诗人的简朴生活状态,暗示他虽物质贫乏,但精神世界丰富,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并未因生活的困顿而减退。最后,“不恨身贫恨道贫”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即使身体贫穷,也不后悔,只是遗憾于精神层面的贫瘠,体现了他对精神富足的渴望和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美景的描绘和诗人内心世界的展现,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对简朴生活的推崇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执着,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金谷盛繁华,凉台列簪组。
石崇留客醉,绿珠当座舞。
丝泪可销骨,冶容竟何补。
竹林谅贤人,满酌无所苦。
匏居容宴豆,儒室贵环堵。
土鼓与污尊,颐神则为愈。
革道当在早,谦光斯可取。
木雁才不才,吾知养生主。
送君当岁暮,㪷酒破离颜。
车骑拥寒水,雪云凝远山。
且安黄绶屈,莫羡白鸥闲。
从此图南路,青云步武间。
石上盘古根,谓言天生有。
安知草木性,变在画师手。
阴深方丈间,直趣幽且闲。
木纹离披势搓捽,中裂空心火烧出。
扫成三寸五寸枝,便是千年万年物。
莓苔浓淡色不同,一面死皮生蠹虫。
风霜未必来到此,气色杳在寒山中。
孤标可玩不可取,能使支公道场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