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狂生六十馀,入谒自通臣博徒。
刘季嫚士如庸奴,对客濯足以两姝。
生云足下扶义初,奈何不礼长者乎。
隆准一笑延坐隅,与随何辈载后车。
刻六国印识尤迂,向微留侯几误渠。
胡雏闻人说汉书,千载而下犹揶揄。
掉舌所得良区区,投身沸鼎何其愚。
呜呼,博徒果不贤腐儒。
高阳狂生六十馀,入谒自通臣博徒。
刘季嫚士如庸奴,对客濯足以两姝。
生云足下扶义初,奈何不礼长者乎。
隆准一笑延坐隅,与随何辈载后车。
刻六国印识尤迂,向微留侯几误渠。
胡雏闻人说汉书,千载而下犹揶揄。
掉舌所得良区区,投身沸鼎何其愚。
呜呼,博徒果不贤腐儒。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叫高阳的狂生,年逾六十,自称通晓天地之理,自比于博学之徒。诗中的“刘季嫚士如庸奴”一句,则是对当时文人的讽刺,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的浅薄无知。接着,“生云足下扶义初,奈何不礼长者乎”这两句,表现出狂生对于传统礼仪的不屑一顾,以及他自视甚高,不肯向长辈学习的态度。
“隆准一笑延坐隅,与随何辈载后车。”这里的“隆准”指的是高鼻梁,形容一个人的相貌特征,而“与随何辈载后车”则是说这个狂生跟随着某个他所佩服的人物,一起参加社交活动,显示出他的随波逐流。
接下来的“刻六国印识尤迂,向微留侯几误渠。”可能是在讲述历史上的事件,用以比喻狂生的行为。
“胡雏闻人说汉书,千载而下犹揶揄。”这里的“胡雏”指的是不通古文的人,而“千载而下犹揶揄”则表达了即便是千年之后,人们依旧对这类人持嘲笑态度。
最后,“掉舌所得良区区,投身沸鼎何其愚。”形容狂生言谈间夸张地表现自己的见识,却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显得愚蠢至极。全诗以“呜呼,博徒果不贤腐儒。”作为结束,表达了对这些自诩为通晓天地之理的人的讽刺与批评。
整首诗通过对狂生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上一些自视甚高、不遵礼法的行为的不满和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