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依陈宝,浮云自往来。
三峰留玉洞,一杖下金台。
海岳归何处,君王召不回。
无生本无地,人世漫徘徊。
不为依陈宝,浮云自往来。
三峰留玉洞,一杖下金台。
海岳归何处,君王召不回。
无生本无地,人世漫徘徊。
这首诗《金台观》由明代诗人张鍊所作,描绘了金台观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首句“不为依陈宝,浮云自往来”,以“浮云”自喻,表达了诗人不受世俗束缚、自由自在的心境。这里的“陈宝”可能暗指传统观念或陈规旧俗,诗人表明自己并不受其约束,而是随心所欲,如同浮云般自由飘荡。
接着,“三峰留玉洞,一杖下金台”,描绘了一幅山间仙境的画面。三座山峰之间隐藏着一个如玉般的洞穴,而诗人手持一杖,步入这神秘之地。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隐含了诗人追求精神世界、探索未知的渴望。
“海岳归何处,君王召不回”,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思考。面对广阔无垠的天地,诗人不禁发问:这一切的归属何在?即便是君王的召唤也无法将他带回,暗示了诗人对自由与独立的坚持,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超越。
最后,“无生本无地,人世漫徘徊”,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生命本身并无固定之地,人世间的种种活动不过是漫无目的的徘徊。这种超脱世俗、洞察生命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世界观和情感体验,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
吾爱道交论,为高贵世名。
昔称柴桑令,今闻豆卢生。
彼生清淮气,独钟文中彩。
近作公宴诗,如逢何柳在。
吾用古人耳,采君四坐珍。
贤士胜朝晖,温温无冬春。
朝晖烁我肌,贤士清我神。
微尔与云鹄,幽怀何由申。
别来秋风至,独坐楚山碧。
高月当清冥,禅心正寂历。
增波徒相骇,人远情不隔。
有书遗琼什,以代貂襜褕。
风教凌越绝,声名掩吴趋。
悬璧安可酬,徙倚还踟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