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台游鸟迹,萧寺柏森森。
帝子今何在,清风满竹林。
金焦相向出,湖海隔江阴。
文选空陈迹,云山若处寻。
荒台游鸟迹,萧寺柏森森。
帝子今何在,清风满竹林。
金焦相向出,湖海隔江阴。
文选空陈迹,云山若处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昭明读书台的追忆与探访,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自然的宁静美。
首联“荒台游鸟迹,萧寺柏森森”,以“荒台”、“游鸟迹”描绘出昭明读书台的荒凉与静谧,而“萧寺柏森森”则通过“萧寺”与“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古朴而肃穆的氛围,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流逝。
颔联“帝子今何在,清风满竹林”,将目光转向历史人物,以“帝子”指代昭明太子萧统,提出一个深沉的问题——这位曾经在此读书的帝王之子如今安在?同时,通过“清风满竹林”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清新与和谐,也暗含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味。
颈联“金焦相向出,湖海隔江阴”,视角转至地理环境,通过“金焦”(金山、焦山)与“湖海”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江景图,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远方、对广阔世界的向往与探索。
尾联“文选空陈迹,云山若处寻”,将话题引向文学与自然的融合,通过“文选”(《文选》是古代文学总集)与“云山”(云雾缭绕的山峦),表达了对古代文学成就的怀念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追寻。这里既有对过去辉煌的追思,也有对未来探索的期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昭明读书台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自然与人文的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文化的感慨、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探寻,是一首富有深意和情感的佳作。
两丸日月,细看来、也是樊笼中物。
点点山河经过了,拔帜几番残壁。
白是沙堤,苍然吴楚,一片成毡雪。
此时把酒,旧词还是坡杰。
歌罢公瑾当年,天长地久,柳与梅都发。
几许闲愁斜照里,掌上沤生沤灭。
沧海桑枯,东陵瓜远,总不关渠发。
簪花起舞,可怜今夕无月。
少微星小。抚剑气横空,隐见林杪。
夜来宋都如雨,更长得奇哉懰皎。
与汝三龄,览余初度,一语占先兆。
暮年喜见,甲申聚五星照。
堪叹亡国馀民,老人孺子,尔汝霜桥晓。
骑马听鸡朝寂寞,梦入南枝三绕。
洛社耆英,行窝真率,著我真堪笑。
与公试数,开禧嘉定宝绍。
举世争驰势利场,君于冷处看人忙。
不营摩诘散花室,只设苏州听雨床。
种果园林无虎守,勘书窗几有萤光。
直须唤起西塘老,来向斋中伴石塘。
老觉人间无一忻,怪来乾鹊耳边闻。
休嗔穷鬼揶揄我,绝喜春官摸索君。
畴昔先生有高第,即今后死与斯文。
不应也跃看花马,忘却江天树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