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子此始来,大暑生冻骨。
名亭阳崖角,高文犹仿佛。
我行冰雪天,噤语揖风物。
银江走碧涨,九疑抱云窟。
它年名不磨,至者戒无忽。
元子此始来,大暑生冻骨。
名亭阳崖角,高文犹仿佛。
我行冰雪天,噤语揖风物。
银江走碧涨,九疑抱云窟。
它年名不磨,至者戒无忽。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严寒时节探访一座名为“寒亭”的山壁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诗人内心情感的细腻交织。
首句“元子此始来,大暑生冻骨”以夸张的手法,将夏日的酷热与即将到来的严冬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季节的更替与生命的脆弱。接下来,“名亭阳崖角,高文犹仿佛”则点出了寒亭的位置与历史痕迹,虽历经岁月,但其名声依然清晰可见,仿佛高悬于山崖之上,引人遐想。
“我行冰雪天,噤语揖风物”描述了作者在严寒中的行进状态,不仅身体被冰封,连言语也被冻结,只能以敬畏之心面对四周的自然景象。这既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银江走碧涨,九疑抱云窟”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山川河流描绘得生动活泼,银色的江水在碧绿的波涛中流淌,九疑山则怀抱云雾缭绕的洞穴,展现出一幅壮丽而又神秘的画面。
最后,“它年名不磨,至者戒无忽”表达了对寒亭历史地位的肯定以及对后来者的警示,即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寒亭的名声不会被遗忘,而那些前来探寻的人们,应当铭记其价值,不可轻易忽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蕴含了对历史、生命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追求。
溪深柳浅,篱疏松密,臣玉尚有故宅。
窥帘一片波光软,应念液池春閟。草满凝碧。
昔昔暗通蓬岛梦,恨万里、高寒遥隔。
莫更问、残劫龙天,尽许逭泉石。
遐想当年誓墓,山灵知否,黯淡孤臣心迹。
压檐云絮,绕庭霜叶,总是闲愁凝积。
倚烟峦迥峙,好与斜阳吊今昔。
双华表、令威归也,不奈荒寒,空堂风雨夕。
长生谁似花君子,池塘嫩秋尤妙。
不厄杨年,先添藕节,依旧亭亭霞表。欢肠换了。
怎朱序云阑,玉容难老。
一醉无名,靓妆佯倚镜天笑。
烟波清福占尽,惹双鸳羡尔,仙样风貌。
彩伴添苏,閒身熟魏,回首瑶觞争倒。归风信早。
要绿意红情,趁翻新调。漫当先期,乞他银汉巧。
丁沽才度,香河乍历,软红吹过通州。
古塔低迎,坝楼高压,岩疆锁钥全收。河上舣粮舟。
看担囊里粟,量鼓操筹。
响闸流澌,大通泛月,溯清游。今年麦苦无秋。
愿甘霖一沛,禾黍油油。
邑感雉飞,相廑牛喘,雨旸谁切烦忧。郊外一句留。
对树头浓绿,触起新愁。
何日家山归隐,深院下帘钩。
伯牙台冷流尘黯,荒波夜深自语。
沧海量情,焦桐阅世,付与冰丝替诉。翠阴轻护。
引一缕秋心,傍帘欲度。
流响花阴,银塘惊起瘦鸳卧。喁喁恩怨尔汝。
自阳关唱后,顿换悽楚。
废苑啼乌,寒沙啄雁,绕指乱愁无数。香消罢鼓。
渐悟到无弦,閒情休赋。送尽飞鸿,青峰江上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