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非司谏终难嘿,事系伦常敢顾身。
圣怒不妨为孝子,狂言岂敢托忠臣。
古槐荫满常霾日,鵩鸟晴飞不畏人。
咫尺忽传雷雨至,馀威还摄怒龙鳞。
官非司谏终难嘿,事系伦常敢顾身。
圣怒不妨为孝子,狂言岂敢托忠臣。
古槐荫满常霾日,鵩鸟晴飞不畏人。
咫尺忽传雷雨至,馀威还摄怒龙鳞。
此诗《狱中次季举之韵》由明代诗人陆铨所作,通过其深沉的笔触,展现了诗人身处囹圄,面对不公与压力时的坚韧与抗争精神。
首联“官非司谏终难嘿,事系伦常敢顾身”开篇即揭示了诗人的处境与态度。身为官员而非谏官,却难以沉默,因为事关伦理道德,他敢于挺身而出。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职责的坚守,也体现了他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颔联“圣怒不妨为孝子,狂言岂敢托忠臣”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立场。即使面对皇权的愤怒,他也不忘孝道,以孝子自居;即便狂言直谏,也不敢假借忠臣之名,彰显出其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颈联“古槐荫满常霾日,鵩鸟晴飞不畏人”运用自然景象来隐喻诗人的境遇与心境。古槐遮天蔽日,象征着诗人在困境中的压抑与孤独;而晴空中飞翔的鵩鸟,虽不惧人,却也暗示着诗人在逆境中仍保持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尾联“咫尺忽传雷雨至,馀威还摄怒龙鳞”以雷雨突至的景象,象征着外界力量的突然降临,以及其带来的震撼与影响。尽管如此,诗人的精神依然坚不可摧,如同怒龙鳞被余威摄服,却并未因此屈服。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不公与压力时的坚韧与抗争精神,以及其对道德与正义的执着追求。
莫见一瓢离树上,犹须四壁在林间。
沈吟不寐先闻角,屈曲登高自有山。
溅石迸泉听未足,亚窗红果卧堪攀。
公卿若便遗名姓,却与禽鱼作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