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不离根,枯杨且生稊。
人生百年间,一去无还期。
原上累累冢,其下瘗者谁。
昨日乡里中,白马耀金羁。
一语不得意,按剑成恣睢。
精魄既失我,骨肉如涂泥。
亲戚环咨嗟,娇儿捧故衣。
少妇等畴昔,茕茕为鬼妻。
草长不离根,枯杨且生稊。
人生百年间,一去无还期。
原上累累冢,其下瘗者谁。
昨日乡里中,白马耀金羁。
一语不得意,按剑成恣睢。
精魄既失我,骨肉如涂泥。
亲戚环咨嗟,娇儿捧故衣。
少妇等畴昔,茕茕为鬼妻。
这首诗《薤露》是清代诗人李锴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死亡的必然性。诗中以“草长不离根,枯杨且生稊”开篇,运用自然界的生长与衰败来隐喻生命的循环与不可逆转。接着,“人生百年间,一去无还期”,直接点明生命短暂,强调时间的无情流逝。
“原上累累冢,其下瘗者谁”两句,将目光转向墓地,通过描绘荒原上密布的坟冢,暗示生命的最终归宿,同时也引发对逝者的怀念与思考。接下来,“昨日乡里中,白马耀金羁”描绘了一位曾经风光无限的人物去世后的情景,对比鲜明,凸显了人生无常的主题。
“一语不得意,按剑成恣睢”则通过一个细节,展现了人性在极端境遇下的复杂表现,无论是愤怒还是失控,都揭示了人在面对失去时的脆弱与挣扎。最后,“精魄既失我,骨肉如涂泥”、“亲戚环咨嗟,娇儿捧故衣”、“少妇等畴昔,茕茕为鬼妻”等句,细腻地刻画了亲人之间的哀伤与不舍,以及逝者在人世间的痕迹逐渐消失的过程,充满了悲凉与无奈。
整体而言,《薤露》以哀婉的笔调,深刻地探讨了生死、无常与亲情的主题,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富有哲思的作品。
竹生大夏溪,苍苍富奇质。
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霄密。
霜霰封其柯,鹓鸾食其实。
宁知轩辕后,更有伶伦出。
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
裁为十二管,吹作雄雌律。
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
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
弭棹凌奔壑,低鞭蹑峻岐。
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
溜急船文乱,岩斜骑影移。
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
风生蘋浦叶,露泣竹潭枝。
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