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桥边红叶林,数家茅屋傍青岑。
冈头种玉朝烟煖,陇上锄云宿雨深。
摩诘辋川宜入画,少陵韦曲自成吟。
束薪岁晚来同煮,应许山中道士寻。
秋水桥边红叶林,数家茅屋傍青岑。
冈头种玉朝烟煖,陇上锄云宿雨深。
摩诘辋川宜入画,少陵韦曲自成吟。
束薪岁晚来同煮,应许山中道士寻。
这首元代张翥的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山居图景。首句"秋水桥边红叶林",以秋水、红叶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展现出秋天的丰富与宁静。"数家茅屋傍青岑"进一步描绘了山脚下几户简朴的农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颔联"冈头种玉朝烟煖,陇上锄云宿雨深",运用生动的意象,"种玉"象征着辛勤耕耘,"朝烟"和"宿雨"则烘托出农事的繁忙和生活的艰辛,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对农耕文化的敬仰。
颈联"摩诘辋川宜入画,少陵韦曲自成吟",将画面与文学艺术相融合,将王维的辋川景色与杜甫的韦曲诗境相提并论,赞美了画作的艺术价值和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尾联"束薪岁晚来同煮,应许山中道士寻",诗人想象在年终岁末,与山中道士共享柴火煮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邀请,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田园山水画卷,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传统隐逸生活的理想追求。
碧山何有十老堂,月明欲素松风长。
松风吹人换今昔,昔人一去归何乡。
归何乡,图尚在,图中点点生光彩。
堂前花落随涧流,年年涧水东流海。
碧山依旧鸣清泉,吟社一变为苍烟。
初时修敬老孙子,倡修此社能光前。
前为韦布后簪组,文质彬彬递可数。
此图但写前十人,树木疏疏特苍古。
泉翁一跋入鼎铭,今人宝此如流馨。
当年已为人割去,失而复得装吴绫。
天道废兴尽如此,只有斯图常在耳。
呜呼,吾知斯图亦难守,安知更落谁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