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五百年无放翁,狂歌醉舞与谁同。
渔人入得桃花洞,犹有梅花路未通。
后五百年无放翁,狂歌醉舞与谁同。
渔人入得桃花洞,犹有梅花路未通。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辰翁所作的《探梅四绝》之一,描绘了诗人对梅花的深情探求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寻。诗中以“后五百年无放翁”开篇,巧妙地将自己与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相提并论,表达了对陆游诗风的仰慕以及对自己在文学上的期许。接着,“狂歌醉舞与谁同”一句,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由、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和艺术境界。
“渔人入得桃花洞”,借用唐代诗人王维《桃源行》中的典故,暗示诗人如同渔人般寻觅到了一个隐秘而美好的世界,这里的“桃花洞”象征着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或心灵的归宿。然而,“犹有梅花路未通”则透露出一丝遗憾与期待,梅花作为高洁、坚韧的象征,未被完全发现或理解,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探索的持续性和未竟之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精神美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失落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考。
仙人在世间,招之还可来。
何用三韩外,楼船访蓬莱。
飒然精爽合,偕入东华台。
怖我以蛇虎,令我心死灰。
叔卿忽见鄙,瑶池仍复回。
已遗滈池璧,尚献新垣杯。
金棺不炼骨,空令后人猜。
君不见易招天上三天母,难脱人间五性胎。
日用工夫,只一味、存虚抱素。
会殊途同归,一致百虑。
紫极宫中元气息,调我鼎内三花聚。
问安炉、立鼎事如何,乾金铸。缚金乌,获玉兔。
捉将来,封土釜。这火候抽添,更须防护。
至宝圆成明出入,法身形兆无来去。
便潜身、直谒太清宫,神常住。
历劫元神,旦初祖气,太始元精。
道三般至宝,同根并蒂,欲求端的,勿泥身形。
息定神清,缘空气固,清静无为精自凝。
丹头结,运阴阳符火,慢慢调停。尤当固济持盈。
把铅汞银砂一处烹。
四象合和,命基永固,三元辐辏,觉性虚灵。
性命两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无变更。
逍遥处,任遨游八极,自在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