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二道士,学道隐此山。
一觉径超诣,脱屣遗人寰。
石影未灭没,半出林峦间。
空山以名存,高踪那能攀。
下有可人翁,老去双鬓斑。
天涯蹇行足,日暮倦鸟还。
神交藐千古,试为问丸丹。
昔有二道士,学道隐此山。
一觉径超诣,脱屣遗人寰。
石影未灭没,半出林峦间。
空山以名存,高踪那能攀。
下有可人翁,老去双鬓斑。
天涯蹇行足,日暮倦鸟还。
神交藐千古,试为问丸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道士隐居的生动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对道士生活状态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于道家思想的向往与赞美。诗中“昔有二道士,学道隐此山”两句直接点出了主题,即两个道士选择在这座山中修炼养性。接着,“一觉径超诣,脱屣遗人寰”写出了道士们在精神上的超脱和物质上的简约,他们甚至不再需要鞋子,与世俗的联系越来越少。
“石影未灭没,半出林峦间”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其中“石影”指的是山石投射在水中的倒影,“林峦间”则是指树木丛生的山谷。这里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描写,烘托出道士们所处的环境氛围。
“空山以名存,高踪那能攀”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已故道士的怀念,即使他们已经不在,但他们的名字和精神遗迹依然留存在这片空旷的山中。而“下有可人翁,老去双鬓斑”则描绘了一位长者,可能是仍在世的道士或者诗人的自况,他的头发已经变白,但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修炼之路。
最后,“天涯蹇行足,日暮倦鸟还。神交藐千古,试为问丸丹”几句则是对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进行探讨。诗人通过描绘远行的脚步和归巢的疲鸟,表达了对于道家的神秘交流与追求永恒之物——“丸丹”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深,体现了作者对道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蹊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馀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旂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志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莫过溪桥银树林,溪深未抵路泥深。
清风一阵掠人面,晴色半开关客心。
远岭惹云秋里雪,淡天刷墨晓来阴。
几多好句争投我,柳夺花偷底处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