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野晚归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返璞自然、隐逸生活的情怀。
“山寺钟鸣昼已昏”一句,以山寺的钟声为背景,营造出一个日暮时分的氛围。钟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使人感到时间的流逝和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渔梁渡头争渡喧”则描绘了一群渔民在渡口急于过河的情景,与前面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显示了生活中的忙碌与紧迫。
“人随沙路向江村”,诗人观察到行人沿着沙土小路向着江边的村落走去,这里的人们似乎都有自己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内心却是宁静和淡泊的。
“余亦乘舟归鹿门”表明诗人自己选择了乘船返回鹿门,鹿门在这里象征着一个隐逸的世界,也是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接下来的“鹿门月照开烟树”,则描绘了一幅夜晚鹿门山下的景色。月光洒落,穿透了树木间飘渺的云雾,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清新的气氛。
“忽到庞公栖隐处”一句,让人联想到诗人在漫长的旅途中,突然来到了传说中的古代隐士庞公所居之地。这里的“忽到”,体现了诗人的偶遇和惊喜,也反映出他对自然界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最后,“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则描绘了一种深山中的静谧与孤独。岩石作为门扉,松树成行,形成一条通往幽深之处的小径。这份寂寥和幽深,只有那些懂得享受宁静生活的“幽人”会在夜色中来去。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物的细致描写,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与自然合一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