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阁无人事渺茫,老僧持钵过丹阳。
十年栖止如何报,好与南谯剩炷香。
东阁无人事渺茫,老僧持钵过丹阳。
十年栖止如何报,好与南谯剩炷香。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心灵寄托的境界。"东阁无人事渺茫",表现了诗人对于尘世间纷争与繁杂的人情世故感到淡漠和迷茫。而"老僧持钵过丹阳"则是对出家人的超然物外的一种描绘,老僧手持钵盂(乞食的器具),在古城丹阳间悠然前行,显现出一种不为世俗所羁绊的宁静与从容。
"十年栖止如何报"一句,则是诗人对自己长时间栖息于某种精神寄托或修养之地后,如何回报这个世界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里的“栖止”指的是心灵的停泊和静养,而“如何报”则暗示了诗人对于个人修行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最后,“好与南谯剩炷香”一句,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选择。南谯是古代的一个地方名词,而“剩炷香”则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纯净和宁静。“好与”二字,意味着诗人对于这种宁静和清净的向往。这里,诗人似乎在表达,他更愿意选择那种超脱尘世、保持心灵纯洁的生活方式。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老僧的形象以及对修行与报答世界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寄托和个人修养的深刻追求,以及对超然物外生活状态的向往。
伏尽暑初变,西风作秋声。
潇潇晚雨急,达旦声不停。
阴暝鸡失警,微凉肃晨兴。
湍流昌阶闼,积潦被门庭。
仰视天盖低,玄云送惊霆。
黑蜧乐以逞,商羊方未宁。
后土何茫茫,流潦浩纵横。
忧念在民食,敢私兰菊荣。
漠漠暮未已,琅琅夜还增。
嗟余但高枕,饱食愧疲氓。
吾友吕子者,其人艺且文。
何侯绿沉鎗,颜皋弓六钧。
勿谓豪少年,诗书精讨论。
文词踵骚雅,岂但惊庸人。
群儿事膏沐,炫粥倚市门。
汲汲恐不售,惟忧货非珍。
子独抱奇璞,九袭包衣巾。
尘埃自蒙垢,但畏人知闻。
区区事边幅,碌碌随俗尘。
顾我未免此,深惭非子伦。
离别可奈何,高歌倒清尊。
愿子重辉光,去去翔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