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三度金山过,图报君亲总未能。
磐石隐江清见底,濯缨无路愧山僧。
八年三度金山过,图报君亲总未能。
磐石隐江清见底,濯缨无路愧山僧。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罗钦顺所作的《过金山》。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未能报答君王和双亲养育之恩的深深自责与愧疚之情。
首句“八年三度金山过”,描述了诗人八年来三次经过金山的情景,既点明了地点,也暗示了时间的漫长与频繁,以及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次句“图报君亲总未能”,直接抒发了诗人未能报答君王和双亲的遗憾与愧疚。这里的“图”字,表达了诗人努力与尝试之意,“总未能”则强调了结果的不尽如人意,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后两句“磐石隐江清见底,濯缨无路愧山僧”,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磐石”象征稳固不变的真理或道德准则,以“江水”象征社会现实或人生的波折。诗人通过“清见底”的江水,表达了对清澈、纯净品质的向往。同时,以“濯缨”(洗帽带)的动作,表达了自己想要净化心灵、追求高尚品德的愿望。然而,“无路”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实现这一愿望的困难与挫折感,尤其是面对“愧山僧”的情境,更增加了其内心的沉重与矛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追求道德完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