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不信秦川好,食蔗从梢未及甘。
当道沙尘类河北,依山水竹似江南。
观形随阜饮溪鹿,云气侵山食叶蚕。
犹有道人迎客笑,白须黄袖岂非聃。
蜀人不信秦川好,食蔗从梢未及甘。
当道沙尘类河北,依山水竹似江南。
观形随阜饮溪鹿,云气侵山食叶蚕。
犹有道人迎客笑,白须黄袖岂非聃。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五郡》中的第五首,描绘了蜀地与秦川(陕西一带)的风貌对比。诗人以蜀人的口吻表达,他们并不认为秦川(北方地区)如传说中那般美好,即使吃到蔗糖也觉得不及家乡的甘甜。他指出秦川道路上的沙尘与河北相似,而山水竹林则更像江南的景象。
诗中通过“观形随阜饮溪鹿”和“云气侵山食叶蚕”,展现了南山的自然风光,鹿群在溪边饮水,山上云雾缭绕,蚕食树叶,这些画面富有生机和野趣。最后,诗人提到还有道人笑迎客人,他们的形象——白须黄袖,让人联想到道家人物老子(老子姓李,号聃),增添了南山的神秘与超然气息。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节描绘,展现了两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以及诗人对故乡蜀地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