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何必住清凉,大地何曾不放光。
自是凡夫心执著,登山涉水费资粮。
文殊何必住清凉,大地何曾不放光。
自是凡夫心执著,登山涉水费资粮。
这首诗通过对比文殊菩萨与大地的形象,以及凡夫在登山涉水时的执着与耗费,表达了对人生追求与内心境界的思考。
首先,“文殊何必住清凉,大地何曾不放光。”这两句以文殊菩萨常住的清凉山与大地相比较,暗示了追求内心的清净与光明并非只能依赖外在的环境或地点,大地本身即蕴含着无尽的光辉与智慧。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文殊菩萨的修行境界与大地的内在光芒相提并论,强调了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与重要性。
接着,“自是凡夫心执著,登山涉水费资粮。”这两句则转向凡夫的视角,指出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如礼敬清凉山)时往往过于执着于外在的形式与过程,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和价值。登山涉水,不仅耗费体力与物质资源,更可能使人心力交瘁,忽略了沿途风景与内心体验的重要性。这句话提醒读者,不应仅满足于表面的行动或形式,而应深入思考行动背后的动机与意义,追求真正的内心平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引导读者思考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追求之间的关系,鼓励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平衡,避免过度执着于形式与物质,从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国久无真忠,忠者多见戮。
家久无真孝,孝者先无禄。
为孝岂凶德,老病宜孤独。
秋中痛吴门,气咽不能续。
再展海云章,零泪继宵夙。
天高霜气寒,林空山木秃。
代谢理恒然,老少相往复。
委运付生平,饥食聊自足。
早不闻孝思,使汝长受福。
人生贵寸心,所感易汨没。
顺风扬灰尘,寄托终不择。
自古得意事,贤士多困折。
浮荣果霜实,不如守岩穴。
寤寐恒勿忘,动止信前辙。
美人自迟暮,何辞愆岁月。
肃此励芳晨,慎修匪明哲。
三闾不可学,渔父羞灭裂。
悠悠时运迁,毋徒伤井渫。
茗能祛肉毒,又能解宿酲。
肉毒中身浅,中心当奚平。
举世皆醉人,谁为沃寒清。
我无此二疾,携瓶趁早春。
出山云作沫,拂水暖猋轻。
岂直扶颜色,将以濯馀生。
武夷栽自昔,至今空知名。
不可献天子,萱带徒自荣。
当时苏学士,极口羡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