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闹思投老,甘心堕小乘。
时危村寺稳,道替竹林增。
适意惟高枕,清谈共数僧。
海门红日下,危坐剔孤灯。
厌闹思投老,甘心堕小乘。
时危村寺稳,道替竹林增。
适意惟高枕,清谈共数僧。
海门红日下,危坐剔孤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面对冬日的静谧与危机中的宁静,表达了其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深入理解。首句“厌闹思投老”流露出对喧嚣尘世的厌倦,渴望归隐老去的心境。接着,“甘心堕小乘”表明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追求,愿意在佛法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时危村寺稳”一句,既指出了在动荡时期乡村寺庙的稳定与安全,也暗含了诗人对于心灵避难所的向往。而“道替竹林增”则进一步强调了在修行路上,自然界的宁静与禅意相得益彰,竹林成为精神寄托的象征。
“适意惟高枕”表达了诗人对简单、自在生活的满足,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清谈共数僧”则体现了与僧侣朋友的交流,通过对话探讨佛法,共同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最后,“海门红日下,危坐剔孤灯”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海面上红日初升,诗人独自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冥思苦想的画面。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寓意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与觉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对佛法的虔诚以及在动荡时代中寻找内心平静的决心。
吴山绕舍栽奇卉,几树凌寒绽繁蕊。
同云黯黯天茫茫,朝来素萼添粉妆。
缤纷六出乱飞舞,似与五出争妍芳。
水边沙际失疏影,野外风前飘暗香。
徐君想是罗浮客,惯貌花容染花色。
酒酣兴适弗自珍,贵士幽人皆觅得。
兹图所写尤精神,正开侧吐俱逼真。
冰肌清瘦最耐冷,玉质轻盈不受尘。
费侯吾知聊托意,展玩追怀旧游地。
遥忆逋仙莫可招,虽逢驿使那堪寄。
眼中画手多凡庸,八十之年老更工。
岂必西湖船里看,闲斋坐对胜推篷。
妾本鸳鸯湖上女,家在鸳鸯湖上住。
去年湖上采莲时,将身嫁作商人妇。
商人今年行不归,荷花欲语娇为谁。
閒看鸳鸯抛翠菂,颜色如花命如薏。
莲有藕兮藕有丝,郎君白面谁家儿。
水烟霏霏日催夕,解后相逢莫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