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竹复栽花,居然处士家。
有田供白饭,无句咏青霞。
春雨浮邻瓮,秋船系树槎。
渔樵相见熟,来听读《南华》。
栽竹复栽花,居然处士家。
有田供白饭,无句咏青霞。
春雨浮邻瓮,秋船系树槎。
渔樵相见熟,来听读《南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画卷,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马祖常在竹林花丛中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首句“栽竹复栽花”点明了环境的清幽与雅致,竹与花并植,不仅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也象征着诗人追求的自然与高洁的生活态度。
“居然处士家”一句,以“处士”这一古代隐士的称谓,暗示了诗人远离尘嚣、不问世事的生活选择,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肯定和向往。
“有田供白饭”描述了诗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田地里种植的粮食足以满足日常所需,体现了他对简单生活和自然馈赠的珍惜。
“无句咏青霞”则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物外、不拘泥于世俗的追求,即使面对美丽的自然风光,也不以文句去刻意描绘,而是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接下来的“春雨浮邻瓮,秋船系树槎”,通过季节性的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隐居生活的闲适与和谐。春雨滋润,秋水泛舟,这些场景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最后,“渔樵相见熟,来听读《南华》”一句,描绘了与周围邻居的和谐关系,以及诗人对道家经典《南华经》的热爱。这不仅体现了他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也表明了他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与自我修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马祖常在竹林花间过着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简单、自然、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栏干纳清晓,拄杖追黄鹄。
燕公不相待,使我立于独。
雾收天落川,日动春浮木。
举手谢时人,微风吹野服。
兴公赋天台,千字一何少。
岘山逢巧匠,笼络六诗了。
馀情到娘子,心动云缥缈。
彷佛山阿人,薜荔一身绕。
殷勤供泚笔,路转得龙沼。
应龙喜公来,嘘气纷雾杳。
忽然张盖起,知不受人扰。
诗成中有画,幽情杂荒窈。
从公虽一快,顾有和诗挠。
是事姑置之,归路迷日表。
安得永兹乐,彭铿尚为夭。
但愁归城中,念山令人老。
洪河岂不壮,馀润弥九里。
海内所咏歌,在德不在水。
德人经行地,可敬及蒲苇。
况有水如此,浪去剧雪委。
念昔涉涛江,怒鼍如山峙。
天风怖杀人,舟定舷有泚。
惕然三夜梦,沙砾下飞矢。
至今逢沟壑,敢照不敢洗。
忽诵涉汝诗,五字拟苏李。
快言击汰事,想见鱼掉尾。
十年疑此乐,始误斗柄指。
便当策我足,岁月忽转徙。
未办志和舟,且洗子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