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窍不可凿,庄生有寓言。
今子充两耳,庶几保混元。
至人不蔽物,反听浚心源。
心源归湛寂,塞兑严篱藩。
尚嫌两目明,浅见辨风幡。
务光传七寸,老子誇三门。
究其司聪者,在乎谷神存。
恶声自不至,懒洗宁聒喧。
机心亦弗动,讵复劳属垣?
有感泪斯下,触处非啼猿。
有歌还鼓缶,热时非酒烦。
完彼清净田,渐以清六根。
慎勿以药治,决牖令神昏。
七窍不可凿,庄生有寓言。
今子充两耳,庶几保混元。
至人不蔽物,反听浚心源。
心源归湛寂,塞兑严篱藩。
尚嫌两目明,浅见辨风幡。
务光传七寸,老子誇三门。
究其司聪者,在乎谷神存。
恶声自不至,懒洗宁聒喧。
机心亦弗动,讵复劳属垣?
有感泪斯下,触处非啼猿。
有歌还鼓缶,热时非酒烦。
完彼清净田,渐以清六根。
慎勿以药治,决牖令神昏。
这首诗《耳聋诗》由清代诗人张培基所作,通过探讨耳聋这一现象,引申出对心灵修养和内在平静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提到“七窍不可凿”,借用庄子寓言中的思想,强调了自然与人为干预之间的界限。接着,诗人指出“今子充两耳”,意在提醒人们不要过度依赖感官,而应追求内心的纯净与和谐。“庶几保混元”则表达了保持原始本真状态的愿望。
“至人不蔽物,反听浚心源”表明了至高境界的人不会被外物所遮蔽,而是通过内心深处的倾听来理解世界。接下来,“心源归湛寂,塞兑严篱藩”描绘了一种内心宁静的状态,强调了自我封闭与保护的重要性。
诗人进一步探讨了视觉与听觉的作用,认为“尚嫌两目明,浅见辨风幡”过于依赖感官,容易陷入表象的纷扰之中。他引用了“务光传七寸,老子誇三门”的典故,强调了内在智慧的重要性,即“究其司聪者,在乎谷神存”。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内在情感与表达方式的思考:“有感泪斯下,触处非啼猿。有歌还鼓缶,热时非酒烦。”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自我、找到内心平静的一种探索。他倡导通过“完彼清净田,渐以清六根”来净化心灵,最终达到“慎勿以药治,决牖令神昏”的境界,即避免过度依赖外在手段,保持心灵的清明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耳聋这一现象的隐喻,深入探讨了心灵修养、内在平静以及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自我等问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相送欲狂歌,其如此别何。
攀辕人共惜,解印日无多。
仙掌云重见,关门路再过。
双鱼莫不寄,县外是黄河。
郡宅枕层岭,春湖绕芳甸。
云甍出万家,卧览皆已遍。
渔商汗成雨,廨邑明若练。
越俗镜中行,夏祠云表见。
兹都信盘郁,英远常栖眄。
王子事黄老,独乐恣游衍。
谢公念苍生,同忧感推荐。
灵越多秀士,运阔无由面。
神理翳青山,风流满黄卷。
揆予谬承奖,自惜从缨弁。
瑶水执仙羁,金闺负时选。
晨趋博望苑,夜直明光殿。
一朝罢台阁,万里违乡县。
风土足慰心,况悦年芳变。
淮廪伫滋实,沂歌非所羡。
讼寝归四明,龄颓亲九转。
微尚本江海,少留岂交战。
唯馀后凋色,窃比东南箭。
枢掖调梅暇,林园艺槿初。
入朝荣剑履,退食偶琴书。
地隐东岩室,天回北斗车。
旌门临䆗窱,辇道属扶疏。
云罕明丹壑,霜笳彻紫虚。
水疑投石处,溪似钓璜馀。
帝泽颁卮酒,人欢颂里闾。
一承黄竹咏,长奉白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