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北山南应鹧鸪,舟来舟去似飞凫。
上林卢橘熟何晚,子夜梧桐歌有无。
青琐玉堂垂北极,翠翘金粉艳南都。
瞻天目共高帆上,夜半横过海鹤孤。
山北山南应鹧鸪,舟来舟去似飞凫。
上林卢橘熟何晚,子夜梧桐歌有无。
青琐玉堂垂北极,翠翘金粉艳南都。
瞻天目共高帆上,夜半横过海鹤孤。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景象与诗人内心情感的交融。首联“山北山南应鹧鸪,舟来舟去似飞凫”以山与水的动态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鹧鸪的啼鸣与舟行的节奏相互映衬,赋予自然景观以生命感。接着,“上林卢橘熟何晚,子夜梧桐歌有无”两句,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生长过程巧妙结合,通过“卢橘”的成熟晚与“梧桐”的夜晚歌声,暗示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循环。
“青琐玉堂垂北极,翠翘金粉艳南都”则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的广度,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场景,青琐玉堂象征着高雅与尊贵,北极与南都则代表了方向与地域的区分,通过这些意象,诗人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最后,“瞻天目共高帆上,夜半横过海鹤孤”以“瞻天”与“高帆”、“夜半”与“海鹤孤”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也蕴含了诗人面对孤独与挑战时的坚韧与豁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和理想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面对孤独与挑战时的乐观态度。
举帆遇风劲,逸势如飞奔。
缥缈凌烟波,崩腾走川原。
两山夹沧江,豁尔开天门。
须臾轻舟远,想象孤屿存。
归路日已近,怡然慰心魂。
所经多奇趣,待与吾友论。
一日如三秋,相思意弥敦。
杜陵村人不田穑,入谷经溪复缘壁。
每至南山草木春,即向侯家取金碧。
幽艳凝华春景曙,林夫移得将何处。
蝶惜芳丛送下山,寻断孤香始回去。
豪少居连鳷鹊东,千金使买一株红。
院多花少栽未得,零落绿娥纤指中。
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
浇红湿绿千万家,青丝玉轳声哑哑。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