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佛不违亲,高堂与寺邻。
问安双树晓,求膳一僧贫。
持咒过龙庙,翻经化海人。
还同惠休去,儒者亦沾巾。
依佛不违亲,高堂与寺邻。
问安双树晓,求膳一僧贫。
持咒过龙庙,翻经化海人。
还同惠休去,儒者亦沾巾。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侣返回故乡的场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与宗教生活的和谐共处之美好愿望。开篇“依佛不违亲”表明了僧侣虽身处寺庙,但并未忘记家人,这是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孝道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平衡。接着,“高堂与寺邻”则描绘出一个宁静而又庄严的环境,家庭与佛寺毗邻,表达了生活与信仰的紧密相连。
“问安双树晓”中,“双树”可能象征着和谐与平衡,而“求膳一僧贫”则显示出对僧侣生活的简朴与清贫的尊重。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展现了自己对于简单而又充满精神追求生活方式的向往。
“持咒过龙庙”、“翻经化海人”两句,则描绘出了僧侣在寺庙中诵经、修行的情景,以及他们通过佛法影响他人的力量。这里的“龙庙”可能是指一处神秘而又庄严的地方,而“翻经化海人”则表达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它能够感化世人的能力。
最后,“还同惠休去,儒者亦沾巾”中,“惠休”可能是一个人名,也可能是对某种美好状态的象征性的描述。这里诗人通过“还同”表达了对僧侣归去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强调了儒家文化(即儒者)与佛教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滋润。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位僧侣归乡的温馨场景,而且还表达了对不同信仰与生活方式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燕窠香湿,误天涯芳信。
社近阴晴未前定。
听莺簧宛转,似羽疑宫,歌未断,落落旧愁都醒。
疏狂追少日,杜曲樊楼,拼把黄金买春恨。
回首武陵溪,花待郎归,洞云深、未知春尽。
问杨柳梢头几分青,消不得,朝来雨寒一阵。
千亩君封,新移就、美泉天禄。
形制古,椰樽嫌窄,瓠壶嫌俗。
爱酒步兵缘业重,平生所愿何时足。
再来生、竟堕此林中,充其腹。
秋入洞,鉴金筑。
春出户,跳珠玉。
想宜城九酝,叶光凝绿。
驴背夕阳同倒载,醉乡只在篔筜谷。
问东坡、何独饮松醪,还思肉。
不知玄武湖中,一瓢春水何人借。
裁冰翦雨,等闲占断,桃花春社。
古阜花城,玉龙盐虎,夕阳图画。
是东风吹就,明朝吹散,又还是、东风也。
回首当时光景,渺秦淮、绿波东下。
滔滔江水,依依山色,悠悠物化。
璧玉琼花,世间消得,几多朝夜。
笑乌衣、不管春寒,只管说、兴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