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快其濛雨,公来亦自东。
子舆友天下,弘景相山中。
练界千峰瀑,松承众壑风。
时贤无大小,于迈总从公。
共快其濛雨,公来亦自东。
子舆友天下,弘景相山中。
练界千峰瀑,松承众壑风。
时贤无大小,于迈总从公。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雨中拜访石斋先生的情景,展现了浓厚的文人雅集氛围与自然景色的融合之美。
首联“共快其濛雨,公来亦自东”,开篇即以“濛雨”点明了季节与天气特征,濛濛细雨增添了访友的意境,而“公来亦自东”则透露出访者与被访者之间的关系,似乎两人皆是来自东方,暗含着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与亲近。
颔联“子舆友天下,弘景相山中”,运用典故,将自己比作孟子(子舆)和陶弘景,前者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后者则是道教高士,以此表明自己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广泛的知识,也在精神上向往隐逸的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
颈联“练界千峰瀑,松承众壑风”,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瀑布如练,千峰竞秀,松树挺立,迎风摇曳,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生机,同时也象征着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与人格魅力。
尾联“时贤无大小,于迈总从公”,总结了对石斋先生的敬仰之情。无论对方地位高低,只要能与之交流,便是难得的机缘。这里的“于迈”可能指的是石斋先生的行迹或风范,表达了作者对石斋先生的推崇与追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文人雅集的场景,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友情、学问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武帝升天留法曲,凄情掩抑弦柱促。
上阳宫人怨青苔,此夜想夫怜碧玉。
思妇高楼刺壁窥,愁猿叫月鹦呼儿。
寸心十指有长短,妙入神处无人知。
独把梁州凡几拍,风沙对面胡秦隔。
听中忘却前溪碧,醉后犹疑边草白。
忆家望云路,东去独依依。
水宿随渔火,山行到竹扉。
寒花催酒熟,山犬喜人归。
遥羡书窗下,千峰出翠微。
汉代多豪族,恩深益骄逸。
走马踏杀人,街吏不敢诘。
红楼宴青春,数里望云蔚。
金缸焰胜昼,不畏落晖疾。
美人尽如月,南威莫能匹。
芙蓉自天来,不向水中出。
飞琼奏云和,碧箫吹凤质。
唯恨鲁阳死,无人驻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