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读汉书》。诗中通过对自然界草木荣枯的观察,表达了对人世忠奸不分、忠臣与邪臣难以辨识的感慨,以及对历史上忠良被害、奸佞得志的悲愤。
诗开篇“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描述了自然界中草木在相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反应,禾黍和稂莠在雨水的滋润下生长,而桃李和荆棘则在寒霜中枯萎。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事物之间本质上的区别。
接着“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指出自然界中的这种区别是明显的,不同的事物各有其特性和命运。而“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则表达了对大自然公平、无私态度的赞美。
然而,在人世间,“小人与君子, 用置各有宜。”却存在着不同的人物在社会中的不同作用和定位。诗人接着批评了西汉末年忠奸不分的情况,“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这里表达了对历史上忠良被误信、奸佞得逞的愤懑。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则是对汉朝末年政权衰败、忠良遭害的感慨和悲哀。
最后,“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表达了诗人通过阅读汉书,尤其是记载汉武帝至汉成帝年间史事的《元成纪》,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和愤懑,并警示统治者不能效仿自然界的无私公正,而应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诗歌语言平实,意境深远,体现了白居易倡导的“以诗代史”的创作理念。
老眼日昏昏,华发日萧萧。
不死竟何待,理合葬荒郊。
荒郊何所有,四面俱岧峣。
荣木望秋落,亦已成枯条。
青松为我夕,白石为我朝。
仍幸二亲墓,相去无几何。
今得从之游,欢喜如还家。
我心既欢喜,安用挽者歌。
有人来奠我,但问山之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