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谊寥寥千载间,却从宾主得窥斑。
道同元不分穷达,礼重何妨尚往还。
拄杖过桥声易识,壁纱笼墨句难攀。
篝灯试取丰碑读,名压三犀石更顽。
古谊寥寥千载间,却从宾主得窥斑。
道同元不分穷达,礼重何妨尚往还。
拄杖过桥声易识,壁纱笼墨句难攀。
篝灯试取丰碑读,名压三犀石更顽。
这首诗语言古朴,意境深远,通过对古人遗风的追怀和对友情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洁的人格。其中,“道同元不分穷达”一句,表明诗人认为真正的友谊超越世俗的贫富贵贱,只看心灵的交流,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对理想之交的追求。
“拄杖过桥声易识”和“壁纱笼墨句难攀”,则通过生动的画面描写,传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虽有距离,但内心的沟通却是那么自然而深刻。这里的“拄杖过桥”形象化地表达了诗人的到来,而声响则象征着两颗心灵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最后,“篝灯试取丰碑读,名压三犀石更顽”,诗人借助夜以继日地研读古籍,用“篝灯”形容其用心和勤奋,而“名压三犀石更顽”则是对学问渊博的赞美。这里的“三犀”指的是古代的重量单位,意喻诗人知识深厚如同沉重的石头。
整体来看,这首诗在表达深情厚谊之余,还不忘传达个人对学问探求的执着与追求。
雪后天象清,维时月初吉。
三老山中居,杖藜乘兴出。
总讶神仙流,衣冠兼散逸。
叩我东家门,造我读书室。
主人重留连,开尊叙真率。
倾写间别怀,气谊等胶漆。
送别河梁上,怅然若有失。
快行莫迟迟,猛虎嘷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