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姑台下战多时,变起萧墙遂不支。
杞子方通北门管,汉家已拔赵军旗。
孤忠不遂尚书志,一死啀期圣主知。
想见江东桥上路,至今犹自血淋漓。
郁姑台下战多时,变起萧墙遂不支。
杞子方通北门管,汉家已拔赵军旗。
孤忠不遂尚书志,一死啀期圣主知。
想见江东桥上路,至今犹自血淋漓。
这首诗是明朝刘三吾所作的《追挽海清臣全子仁两尚书》,主要描绘了历史上的某个战役,可能与郁姑台下的战斗有关。诗中提到战事长期持续,内部矛盾突然爆发导致失利,暗示了政局的动荡。"杞子方通北门管"可能指的是敌军入侵,而"汉家已拔赵军旗"则象征着汉家军队(这里可能是明朝的代称)在关键时刻取得了胜利。
诗人接着表达了对两位尚书(海清臣和全子仁)的忠诚未能实现其理想,以及他们为国捐躯的悲壮之情。"孤忠不遂尚书志,一死啀期圣主知"这两句,流露出对他们的高尚节操和期待后世理解的感慨。最后,诗人想象江东桥上仍有战争的痕迹,鲜血淋漓,寓言了这场战役的惨烈和两位尚书的牺牲影响深远。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明朝官员的忠诚与牺牲精神,以及对和平与正义的向往。
秦人彊盛时,百战无逡巡。
汉氏失中策,清边烽燧频。
丈夫不任事,女子去和亲。
君王为置酒,单于来奉珍。
朝辞汉宫月,暮随胡地尘。
鞍马白沙暮,旃裘黄草春。
人生在相合,不论越与秦。
但取眼前好,莫言长苦辛。
君看轻薄儿,何殊胡地人。
汪子宦不达,四海漫声名。
有弟极磊落,气宇和而清。
三冬文史足,十年书剑成。
出言见瑰颖,府库森五兵。
于身则已拙,泛如池中萍。
轻肥置度外,辛苦抱遗经。
乃知佳子弟,必由贤父兄。
念子初来时,我方疾病撄。
相从四寒暑,所历不可听。
昏昏醉梦里,得君时一醒。
拥炉共残火,软语当杯铛。
君亦不我厌,为我双眼青。
勿云躯干小,气吞横海鲸。
悬榻念文举,开径忆渊明。
二子风流远,感君兄弟情。
穷通有时节,此士尔勿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