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桥脊梁硬如铁,天下拄杖打不折。
倒骑佛殿出三门,南头学来北头说。
昔苗未生今作米,更判阿师三尺觜。
公但吸尽西江水,莫怕庭前簸箕尾。
菱桥脊梁硬如铁,天下拄杖打不折。
倒骑佛殿出三门,南头学来北头说。
昔苗未生今作米,更判阿师三尺觜。
公但吸尽西江水,莫怕庭前簸箕尾。
这首诗以菱桥为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朱时发先生的坚韧不屈和智慧过人。菱桥的脊梁硬如铁,象征着朱先生的坚定意志;“天下拄杖打不折”,则表达了他不受外界压力动摇的决心。倒骑佛殿出三门,南头学来北头说,展现了朱先生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无论南北,都能融会贯通。
“昔苗未生今作米”一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朱先生从初学者成长为知识丰富的导师,如同稻苗到稻米的成长过程。更判阿师三尺觜,意指朱先生对弟子的教导深入细致,如同三尺长的嘴巴,能言善辩,传授知识。
最后,“公但吸尽西江水,莫怕庭前簸箕尾”两句,鼓励朱先生继续求知若渴,汲取知识的海洋,不必畏惧任何困难或挑战,展现出对他的高度赞扬和期待。整首诗通过菱桥这一形象,生动描绘了朱时发先生的品格与成就,充满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
风尘满路起,行人何处归。
留思芳树饮,惜别暮春晖。
几日投关郡,河山对掩扉。
昔年献赋去江湄,今日行春到却悲。
三径仅存新竹树,四邻惟见旧孙儿。
壁间潜认偷光处,川上宁忘结网时。
更见桥边记名姓,始知题柱免人嗤。
郡远途且艰,宜悲良自得。
胡为心独尔,惠好在南国。
亦既清颜披,囧然良愿克。
与君兰时会,群物如藻饰。
烟景惜欢赏,云山起翰墨。
接艺奇思微,偶谈玄言直。
永日不知倦,逾旬犹谓亟。
如何酌离尊,移棹巴城侧。
浦口劳长望,舟中独太息。
疾风吹飞帆,倏忽南与北。
目尽不复见,怀哉无终极。
唯当衡峰上,遥辨湖水色。
鉴形须明镜,疗疾须良医。
若无傍人见,形疾安自知。
世路薄言行,学成弃其师。
每怀一饭恩,不重劝勉词。
敩学既不诚,朋友道日亏。
遂作名利交,四海争奔驰。
常慕正直人,生死不相离。
苟能成我身,甘与僮仆随。
我言彼当信,彼道我无疑。
针药及病源,以石投深池。
终朝举善道,敬爱当行之。
纵令误所见,亦贵本相规。
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玼。
各愿贻子孙,永为后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