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望尽楚江清,古帝啼时百草生。
山竹不知人泪尽,断猿偏续第三声。
苍梧望尽楚江清,古帝啼时百草生。
山竹不知人泪尽,断猿偏续第三声。
这首《湘妃怨》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哀愁与思念的情感世界。
首句“苍梧望尽楚江清”,以苍梧山和清澈的楚江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深远辽阔的意境,仿佛引领着读者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这里的“苍梧”和“楚江”不仅指地理上的具体地点,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象,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情感的绵延。
接着,“古帝啼时百草生”,这一句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将古代帝王的哀鸣与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深深怀念。
“山竹不知人泪尽”,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自然界的事物与人类的情感联系起来,山竹在这里成了无知的旁观者,它无法理解人类的悲伤与痛苦,只能静静地见证着人间的离合悲欢。这一句既是对自然之物的拟人化处理,也是对人类情感的深刻反思。
最后,“断猿偏续第三声”,以断续的猿啼声作为收尾,既呼应了开头的“楚江清”,又在寂静中增添了哀愁的氛围。猿啼本就常被视为哀伤的象征,此处的“第三声”则可能寓意着某种特定的情感积累或事件的转折,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而具有层次感。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思念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彭孙贻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得《湘妃怨》成为一首富有深意和感染力的佳作。
乳燕穿帘,乱莺啼树清明近。
隔帘时度柳花飞,犹觉寒成阵。长记眉峰偷隐。
脸桃红、难藏酒晕。背人微笑,半亸鸾钗,轻笼蝉鬓。
别久啼多,眼应不似当时俊。
满园珠翠逞春娇,没个他风韵。若见宾鸿试问。
待相将、彩笺寄恨。几时得见,斗草归来,双鸳微润。
高树多凉吹,疏蝉足断声。
已催居客感,更使别人惊。
晚夏犹知急,新秋别有情。
危湍和不似,细管学难成。
当敩附金重,无贪曜火明。
青松四面落,白发一重生。
向夕音弥厉,迎风翼更轻。
单嘶出迥树,馀响思空城。
嘒唳松间坐,萧寥竹里行。
如何长饮露,高洁未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