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亦久遗荣,东林浃素襟。
支云天炼石,秣马客鸣琴。
面寺开三径,头陀共一吟。
不妨来信宿,自是武陵寻。
吾亦久遗荣,东林浃素襟。
支云天炼石,秣马客鸣琴。
面寺开三径,头陀共一吟。
不妨来信宿,自是武陵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器先在太平寺的隐逸生活,充满了宁静与超脱的氛围。首句“吾亦久遗荣”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功名利禄的淡泊,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接着“东林浃素襟”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仿佛心灵深处与东林(可能指寺庙或山林)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支云天炼石,秣马客鸣琴”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细节描写,将诗人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与天云、石头、马匹和琴声相融合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不仅有自然界的壮丽景色,还有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面寺开三径,头陀共一吟”则描绘了诗人面对寺庙,开辟出三条小径,与僧侣一同吟唱的情景。这既体现了诗人与寺庙僧侣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展现了他在自然与宗教之间寻求精神寄托的追求。
最后,“不妨来信宿,自是武陵寻”表达了诗人愿意在此地停留数日,仿佛是在寻找桃花源般的理想之地。这里的“武陵寻”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黄器先在太平寺中寻求心灵解脱、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
素娥窃药不奔月,化作江梅寄幽绝。
天工丹粉不敢施,雪洗风吹见真色。
出篱藏坞香细细,临水隔烟情脉脉。
一春花信二十四,纵有此香无此格。
放翁年来百事惰,唯见梅花愁欲破。
金壶倒置春满屋,宝髻斜簪光照坐。
百榼淋漓玉斝飞,万人辟易银鞍过。
不惟豪横压清癯,聊为诗人洗寒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