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风光,依稀才过传柑。
又取次、韶光媚眼,今朝三月逢三。
映一行、水边粉屧,立几簇、桥上红衫。
皂荚园中,丁香树下,春人影落百花潭。
又何处、东风作阵,吹绽碧桃缄。
从古是、清明上巳,两好难兼。
恰经过、幽坊小市,衣痕鬓缕廉纤。
翠蛾招、流觞巷北,黄莺唤、泼火城南。
艳粉墙头,红香帽底,花枝婉娩碍晴檐。
争留住、饧箫戏鼓,准拟待新蟾。
归来晚、梨花院宇,情绪恹恹。
算风光,依稀才过传柑。
又取次、韶光媚眼,今朝三月逢三。
映一行、水边粉屧,立几簇、桥上红衫。
皂荚园中,丁香树下,春人影落百花潭。
又何处、东风作阵,吹绽碧桃缄。
从古是、清明上巳,两好难兼。
恰经过、幽坊小市,衣痕鬓缕廉纤。
翠蛾招、流觞巷北,黄莺唤、泼火城南。
艳粉墙头,红香帽底,花枝婉娩碍晴檐。
争留住、饧箫戏鼓,准拟待新蟾。
归来晚、梨花院宇,情绪恹恹。
这首《多丽·清明兼上巳作》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巧妙地将清明与上巳两个传统节日融合于一曲之中,描绘了一幅春日游赏的生动画面。
词的开篇“算风光,依稀才过传柑”,以“传柑”这一古代习俗引入,暗示了春天的氛围,随后“又取次、韶光媚眼,今朝三月逢三”则直接点明了时间与地点,即三月三日,春光明媚之时。接下来,“映一行、水边粉屧,立几簇、桥上红衫”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边女子的轻盈身影和桥上红衣女子的活泼形象,展现了春日游赏的热闹景象。
“皂荚园中,丁香树下,春人影落百花潭”几句,进一步渲染了春日的生机与美丽,皂荚园、丁香树、百花潭,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紧接着,“又何处、东风作阵,吹绽碧桃缄”一句,以东风为引,描绘了碧桃花瓣随风飘散的景象,充满了浪漫与诗意。
“从古是、清明上巳,两好难兼”表达了对两个节日难以同时享受的遗憾,但紧接着“恰经过、幽坊小市,衣痕鬓缕廉纤”又展现了在清明与上巳之间穿行的市井生活,衣痕鬓缕的细节描写,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翠蛾招、流觞巷北,黄莺唤、泼火城南”两句,分别描绘了巷北的流觞宴饮与城南的黄莺鸣叫,展现了不同场景下的欢乐与自然之美。“艳粉墙头,红香帽底,花枝婉娩碍晴檐”则进一步渲染了春日的繁华与美丽,粉墙、红帽、花枝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最后,“争留住、饧箫戏鼓,准拟待新蟾”表达了人们在春日里尽情欢庆、期待月圆的美好愿望。“归来晚、梨花院宇,情绪恹恹”则以梨花院宇的宁静收尾,暗示了春日游赏后的淡淡哀愁与思绪万千。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日游赏的欢乐与美好,同时也蕴含了对时光流逝、节日更迭的感慨,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境的佳作。
最无端,官楼画角轻吹。
一声来、深闺深处,把人好梦惊回。
许多愁、尽教奴受,些个事、未必君知。
泪滴兰衾,寒生珠幌,翠云撩乱枕频敧。
窗儿上、几条残月,斜玉界罗帷。
更堪听,霜摧败叶,静扣朱扉。
念别离、千里万里,问何日是归期。
关情处、鱼来雁往,断肠是、兔走乌飞。
美景良辰,赏心乐事,风流孤负缕金衣。
谩赢得、花颜玉骨,瘦损为相思。
归须早,刘郎双鬓,莫遣成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