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府归吾庐,静然安且逸。
更无客干谒,时有僧问疾。
家僮十馀人,枥马三四匹。
慵发经旬卧,兴来连日出。
出游爱何处,嵩碧伊瑟瑟。
况有清和天,正当疏散日。
身闲自为贵,何必居荣秩。
心足即非贫,岂唯金满室。
吾观权势者,苦以身徇物。
炙手外炎炎,履冰中慄慄。
朝饥口忘味,夕惕心忧失。
但有富贵名,而无富贵实。
出府归吾庐,静然安且逸。
更无客干谒,时有僧问疾。
家僮十馀人,枥马三四匹。
慵发经旬卧,兴来连日出。
出游爱何处,嵩碧伊瑟瑟。
况有清和天,正当疏散日。
身闲自为贵,何必居荣秩。
心足即非贫,岂唯金满室。
吾观权势者,苦以身徇物。
炙手外炎炎,履冰中慄慄。
朝饥口忘味,夕惕心忧失。
但有富贵名,而无富贵实。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和对比世俗功名的诗。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出府回归家中的平静安逸,以及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诗中,诗人提到没有来访的宾客,只有时而来的僧人询问健康状况,这里反映了诗人的淡泊名利和超脱尘俗的心态。
家中的生活简单而宁静,有十几个仆人和几匹马,但诗人并不追求奢侈和繁华,而是享受着悠闲自得的日子。诗中“慵发经旬卧,兴来连日出”一句,更显现了诗人的生活节奏缓慢,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外出的游乐之地,诗人偏爱嵩山的碧绿如织,这里蕴含着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而“况有清和天,正当疏散日”一句,则描绘了一个适合外出漫步的好时光。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反观世间权势之争,感慨于那些为功名而劳碌身心的人。他们或是在炎热中炙手,或是在冰冷中履行,但终究是为了外在的荣华富贵而牺牲了内心的宁静和真实。诗人指出,这些外在的荣耀并非真正的富有,只是一种虚名。
最后,诗人以“身闲自为贵,何必居荣秩”表达了自己对自由自在地生活方式的珍视,而不羡慕那些高位显赫但内心空虚的人。通过“心足即非贫,岂唯金满室”一句,诗人强调,只要内心充实,就不算贫穷,不必追求物质上的富有。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淡泊明志、乐道人生的哲学态度,以及对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关怀。
治郡愧坐啸,归田服躬耕。
始觉少年误,浪作万里行。
书传极古汲,词艺争先鸣。
岂知老欲死,一事终无成。
之子初游远,物务思经营。
北望中原阔,东视长江倾。
金陵冠盖地,岂无倒屣迎。
心赏少不至,谨无负平生。
笔追古作未云赊,正始遗音到永嘉。
谏列合骑沙苑马,从臣宜赐壑源茶。
吟边彭泽先生柳,梦里长安进士花。
不朽故知非爵位,文章海内旧名家。
瞻紫阳山日仰高,此翁暮景亦云劳。
一爻变卦逢初遁,万古哀心寄续骚。
倬彼大贤犹蠖屈,矧予小技仅蝉号。
竹林书在吾能读,不厌千週更百遭。
风灯雪屋话艰难,各喜诗成咳唾间。
早幸渊骞同阙里,终当园季隐商山。
草玄执戟空投阁,枕曲参军善闭关。
只恐傍人足嘲讶,如泥烂醉不知还。
七叶衣冠尺五天,赤眉兵起竟谁全。
备尝庶孽流离□,□会仙直接引缘。
身世万端艰苦后,家门十载变更前。
操持正要看帆柂,勿便夸为到岸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