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溪苍翠各西东,架竹为梁路始通。
缺月罅林凝净绿,断霞明水抹残红。
芒鞋步步幽深处,藜杖声声屈曲中。
回首忽惊桥已远,泠然身御圃田风。
隔溪苍翠各西东,架竹为梁路始通。
缺月罅林凝净绿,断霞明水抹残红。
芒鞋步步幽深处,藜杖声声屈曲中。
回首忽惊桥已远,泠然身御圃田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图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情感。
"隔溪苍翠各西东,架竹为梁路始通。" 这两句诗画出一条由竹子搭建的桥横跨在溪流之上,将两岸连接起来的景象。这里的“苍翠”形容山川的色彩,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而“架竹为梁路始通”则显示出诗人对这条新建道路的喜悦。
"缺月罅林凝净绿,断霞明水抹残红。"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对月光、树木和流水的描绘,传递了一种静谧而又清新的意境。“缺月”暗示了夜色已深,而“罅林”则表现出微风吹过林间所形成的轻微声音。同时,“断霞明水抹残红”中的“断霞”可能是指山崖间透露出的阳光,与“明水”相呼应,共同描绘了一幅清晨或傍晚时分天色与水面交融的美丽画面。
"芒鞋步步幽深处,藜杖声声屈曲中。" 这两句诗则转入了行走在山路上的情境。“芒鞋”和“藜杖”都是古人行走于山林间常用的工具,它们的存在增加了诗中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步履不停,似乎在探寻着什么。
"回首忽惊桥已远,泠然身御圃田风。" 最后两句诗中,“回首”表明诗人在行走途中突然回头看去,不禁为那已经走过的道路感到惊讶。而“泠然身御圃田风”则是对诗人所处环境的一种感受,似乎他已融入了这片田园之中,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整首诗通过对山川、林木、溪流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行走过程中的点滴感受的记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和谐。
诗题怨鹤与惊猿,一幅溪藤照麝烟。
闻道省郎方结绶,可容名士乞归田。
严安召见天嗟晚,贾谊归来席更前。
何况班家有超固,应封定远勒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