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在山中识二僧,一亡一已拂衣行。
壁间笠徙名蓝挂,寺外松过寿塔生。
陇月定知今夕恨,涧泉犹咽旧时声。
隔房侍者皆新剃,不似闲人却有情。
忆在山中识二僧,一亡一已拂衣行。
壁间笠徙名蓝挂,寺外松过寿塔生。
陇月定知今夕恨,涧泉犹咽旧时声。
隔房侍者皆新剃,不似闲人却有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远而深长的情感与回忆。诗人在山中遇见了两个僧人,现在却只剩下一个,另一个已经去世,留下的只是生活的痕迹——“一亡一已拂衣行”。壁上的笠和名蓝仍旧挂着,但寺外的松树已经长到了寿塔之上,这些都是时间流逝的见证。
诗人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尤其是在山中度过的夜晚,更是充满了无尽的怅惘。涧泉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那是“旧时声”,让人不禁沉浸于往昔的情景之中。
然而,现实总是不断前行,隔壁的侍者们都已经换了一副新的发型,这种变化无常也提醒着诗人,即使是在僻静的山中,也难以避免世事的变迁。而诗人却仍旧保持着一份对往昔的眷恋之情,不似那些不再关心过往的人们。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这种对于逝去时光的珍视与留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种情怀,也是这首诗的核心所在。
九年三见,昔疏未亲。一日三见,今也何频。
有来者马,于霅之滨。有柳未絮,时维仲春。
岂无可交,华屋朱轮。接膝握手,岂无他人。
眷焉陋巷,总是累臣。孟献忘势,王翰愿邻。
嗟子之意,孔厚且真。揣我所有,阒无一珍。
英英令节,穆穆良辰。泛彼清涟,出其阇闉。
和风吹衣,芳露滴巾。载听其嘤,载采其辛。
乃馔我鲜,乃酌我醇。我酣子谑,子吟我呻。
我无子阋,子无我颦。厥月三团,百笑弗嗔。
积潦满道,朝炊无薪。系鞍于门,致此嘉宾。
我窥子胸,万卷横陈。目电舌雷,笔圣诗神。
锻以一字,衡之千钧。吉甫史克,蒙庄灵均。
出其下者,诅楚过秦。等而上之,清庙生民。
子踰立年,我登七旬。顾影自怜,发秃肤皴。
衰颜槁悴,老语谵谆。送子此谣,肝胆轮囷。
子之家世,凌烟麒麟。子之爵位,曲逆平津。
我幸未死,山林食贫。两不相忘,云鸿水鳞。
《孟君复仲春来杭相聚三月馀一日必三胥会忽焉告去直叙离怀为四言一首》【宋·方回】九年三见,昔疏未亲。一日三见,今也何频。有来者马,于霅之滨。有柳未絮,时维仲春。岂无可交,华屋朱轮。接膝握手,岂无他人。眷焉陋巷,总是累臣。孟献忘势,王翰愿邻。嗟子之意,孔厚且真。揣我所有,阒无一珍。英英令节,穆穆良辰。泛彼清涟,出其阇闉。和风吹衣,芳露滴巾。载听其嘤,载采其辛。乃馔我鲜,乃酌我醇。我酣子谑,子吟我呻。我无子阋,子无我颦。厥月三团,百笑弗嗔。积潦满道,朝炊无薪。系鞍于门,致此嘉宾。我窥子胸,万卷横陈。目电舌雷,笔圣诗神。锻以一字,衡之千钧。吉甫史克,蒙庄灵均。出其下者,诅楚过秦。等而上之,清庙生民。子踰立年,我登七旬。顾影自怜,发秃肤皴。衰颜槁悴,老语谵谆。送子此谣,肝胆轮囷。子之家世,凌烟麒麟。子之爵位,曲逆平津。我幸未死,山林食贫。两不相忘,云鸿水鳞。
https://shici.929r.com/shici/TlnqYjX.html
识本色人须本色,臭味论心不论迹。
青莲居士浣花老,画像有人能画得。
非陈无己黄鲁直,看画题诗难落笔。
醉翁万代文章伯,中年偶堕滁阳谪。
琅琊山亭酿泉酒,翁心不醉醉宾客。
庆历朝廷天清明,谁张党论摇升平。
禽鸣不知人之乐,党论无乃犹禽鸣。
一时人乐从太守,交错觥筹送杯酒。
乐其所乐翁来思,宾客欢哗终不知。
既是宾客尚不知,画工焉得而画之。
彼弈者弈射者射,摇毫臆度丹青解。
醉翁醉态尚难摹,翁心乐处如何画。
皆山一曲吾能歌,童而习之今鬓皤。
翰墨世无苏老坡,奈此图中风景何。
小贪咂蚊蝇,大贪噬豺狼。
此类殊不少,毒虐纷披猖。
独彼寒士者,自身无衣裳。
唧唧如蟋蟀,与人忧雪霜。
平生谨绳墨,丝铢较词章。
寒士苟无命,低垂困名场。
风尘一以起,盗贼腰金章。
寒士但忍饿,颜色无晶光。
豹胎紫驼峰,不到寒士肠。
斧砧斫将相,寒士亦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