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飘飖紫塞来,忍看旱魃登荒台。
洛阳以西木欲拔,楚江之北山为灰。
天上何人作霖雨,客中空自赋殷雷。
宓妃神女不可见,回风行云安在哉。
一剑飘飖紫塞来,忍看旱魃登荒台。
洛阳以西木欲拔,楚江之北山为灰。
天上何人作霖雨,客中空自赋殷雷。
宓妃神女不可见,回风行云安在哉。
这首诗名为《自塞上还入洛忧旱之作》,是明代诗人林大春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从边塞返回洛阳后,对旱灾的深切忧虑之情。
首联“一剑飘飖紫塞来,忍看旱魃登荒台。”以“一剑飘飖”起笔,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从边疆归来的情景,同时暗含着对边疆战事的回顾。“忍看旱魃登荒台”则直接点出旱灾的严峻形势,旱魃象征着灾难,荒台则暗示土地的贫瘠与荒芜,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痛心。
颔联“洛阳以西木欲拔,楚江之北山为灰。”进一步描绘了旱灾的严重程度,木欲拔形容树木干枯,几乎要被拔起;山为灰则是说山石因干旱而变得如同灰烬,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极度恶化。
颈联“天上何人作霖雨,客中空自赋殷雷。”诗人将目光转向天空,发出疑问:为何天公不降甘霖?自己只能在旅途中吟诵着雷声般的忧愁。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天上与人间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对上天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解救旱灾的渴望。
尾联“宓妃神女不可见,回风行云安在哉。”引用神话中的宓妃和神女,表达了对古代神话中能够带来雨水的神灵的怀念,同时也对当前无法依靠自然力量解决旱灾的现实感到无奈。回风行云则象征着自然界的循环与变化,但在这首诗中,它们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抒发,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旱灾的忧虑和对自然力量的呼唤,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代神话中神灵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天晴禾黍平,畅目亦伤情。
野店云日丽,孤庄砧杵鸣。
川原唯寂寞,岐路自纵横。
前后无俦侣,此怀谁与呈。
把菊叹将老,上楼悲未还。
短长新白发,重叠旧青山。
霜气清衿袖,琴声引醉颜。
竹林唯七友,何幸亦登攀。
自君之出矣,壁上蜘蛛织。
近取见妾心,夜夜无休息。
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
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
驰情增悴容,蓄思损精力。
玉簟寒悽悽,延想心恻恻。
风含霜月明,水泛碧天色。
此水有尽时,此情无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