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曾读贞女碑,坐想濑水清涟漪。
试来江东吊李白,瓣香敬谒贞女祠。
平生不数子胥子,鞭平进诸何至此。
有金投濑竟何为,当时岂为将军死。
幼年曾读贞女碑,坐想濑水清涟漪。
试来江东吊李白,瓣香敬谒贞女祠。
平生不数子胥子,鞭平进诸何至此。
有金投濑竟何为,当时岂为将军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蒋时中的《贞义女祠》,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贞女的敬仰和对历史人物的反思。首句提到年轻时读过贞女碑,引发了对濑水边贞洁女子的想象。接着,诗人来到江东凭吊李白,但心中的思绪却转向了贞女祠,表达出对贞女精神的崇敬。
诗人感慨地说,他一生中并不以伍子胥或孙武(子胥子,此处可能指孙武)的行为为榜样,因为他们的行为导致了杀戮,与贞女的清白无私相比显得逊色。诗人进一步思考,如果那位投江自尽的女子真的如传说中那样是为了保护贞节,那么她的牺牲究竟意义何在?难道只是为了将军的地位或名誉吗?
整首诗通过贞女祠这一载体,寓含了对忠贞品德的赞美,同时也揭示了对历史人物行为的道德评判,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