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妙谁题枫树亭,翰林待制有仪型。
九原含笑应无憾,更待焚黄换刻铭。
墨妙谁题枫树亭,翰林待制有仪型。
九原含笑应无憾,更待焚黄换刻铭。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陈谟对风树亭的一次深情咏叹。诗中以“墨妙”开篇,赞美了题写亭名的书法艺术之高妙,暗示了亭名背后的文人雅趣与历史积淀。接着,“翰林待制有仪型”一句,不仅描绘了题字者的身份尊贵,还暗喻其品行端庄,如楷模一般。
“九原含笑应无憾”,这里运用了典故,九原指的是古代的墓地,此处借指已故之人。诗人想象已故的题字者在九泉之下含笑,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敬意,同时也暗示了作品的永恒价值,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时间的情感共鸣。
最后,“更待焚黄换刻铭”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文将被镌刻于石碑之上,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这一句不仅体现了对作品持久影响力的期待,也寄托了对文化传承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对艺术成就的赞叹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向往,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的作品。
万烧金不变,九折水从东。
慷慨谭家妇,东南烈女雄。
心肝悬白日,贞烈照苍空。
断臂略相似,投崖差可同。
洁身双刃下,沁血八砖中。
大节书青简,遗容托泮宫。
碑文一片石,人纪万年功。
背主空贻臭,偷生总下风。
精灵留异影,庙貌护神通。
过客祠前拜,香炉火正红。
妾闻天地大父母,古今万物均陶镕。
如何美恶似有私,妾欲大叫闻天公。
人皆晰白我黑色,昆崙之号谁形容。
人皆娉婷我敦给,嫫母之比将无同。
誓不效颦恐惊俗,朱铅久谢梳妆慵。
东邻子弟绝聘问,西家媒约无书通。
世人好色不好德,争慕西子如花红。
不知甚美中有恶,牝鸡司农多祸凶。
我思古人亦遭此,忧心何必恒忡忡。
孟光终作梁鸿配,无盐亦入齐宣宫。
闲愁闲闷甘寂寞,闭门春尽梨花空。
梁鸿之徒世岂无,或妾时至终当逢。